看著畫面里臉上的皺紋與樹皮紋理重疊成生命的年輪,交錯的光影折射出但求歲月靜好的中年心境,心裡蒙起些微感動。
雨水充沛的11月,陰霾涼爽的天氣為熱帶花園城市捎來秋意,順著陡斜的天猛公路(Temenggong Road)走向400米外的丘頂,並不汗流浹背,也不氣喘。
沿途看見回教堂外頭墓碑林立的馬來墳地,通往花葩山的石級延伸至樹林裡,路旁茂密的野生草木放肆地生長,狹窄的山徑在雨後的濕氣中醞釀著微微神秘的氛圍,仿佛回到新加坡開埠初期的拓荒歲月。
透過三種媒介與歷史對話 天猛公,是古代馬來王朝皇家侍衛和軍警部隊的最高統領。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和法夸爾(Willian Farquhar)登陸新加坡,與天猛公阿都拉曼(Temenggong Abdul Rahman)簽訂同盟條約,將蕞尓小島開闢成自由貿易港,並且成為英國殖民地,而這條斜坡道正是以後者命名。
山丘上有幾座黑白洋房,屹立在小路盡頭是門牌28號的房子,也是非營利機構「天猛公藝術基金會」(Temenggong-In-Residence)總部。基金會創辦人是畫家陳克湛,幾年前他與妻子向政府租下這座受保留建築,定期在這裡舉辦藝術展和人文活動。
繼去年舉辦以潘受詩文為主題的南音書法篆刻展之後,基金會本月舉辦「表述文化遺產:穿越人與時間」(Expressing Heritage: Transcending People & Time)年度特展,邀請三位創意人以天猛公路28號的景觀為發想,分別以影像、壁畫和裝置的形式進行一場對話。
屹立在山丘上的百年黑白洋房,如今是天猛公藝術基金會總部,林木蔥蘢,視野遼闊。(圖:胡錦偉)
百年前英國駐新官員居住的別墅,融合都鐸式建築風格(Tudor architecture)和南洋土生華人的室內裝潢,承載著島國的成長軌跡。居高臨下,洋房朝南的院落可眺望岌巴港(Keppel Harbour),當年法夸爾看中這個臨海漁村的發展潛力,如今是新加坡最大客貨運港口和世界最繁忙的轉運港。這座深宅大院像一個臨界點,一轉身,仿佛就穿梭時空,跨越古今。
穿越時空的實境劇 WOHA建築事務所聯合創辦人Richard Hassell的壁畫作品「In Camera」, 表現的正是這種「穿越」的概念。這位知名建築師參考真實的檔案照片,再發揮想像力,以紅黑二色線條在平板電腦上勾勒出人物場景,然後列印在白色和紙上,貼在大宅里一個房間的牆壁。
畫中展現黑白屋和岌巴港一帶開發前的自然山水與鳥獸,以及20世紀上半葉殖民時期華巫印洋雜處的人際關係,陳克湛夫婦和Hassell也成為畫中人,拼貼成一出虛實交疊的「實境劇」。
建築師Richard Hassell參考歷史檔案照片,將20世紀上半葉殖民時期的人物融入天猛公路28號的場景和開埠初期的自然山水,上演一出「實境劇」。(圖:胡錦偉)
建築師Richard Hassell將天猛公藝術基金會創辦人陳克湛(左五)和妻子李凱齡(左二)畫進壁畫里。(圖:胡錦偉)
對建築設計師鍾瑞林來說,這座黑白洋房與殖民地直接掛鉤,促使她以夾板製作一組迷你塔樓裝置作品,以建築概念反映開埠至今的社會風貌。她從義大利知名作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名作《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汲取靈感,書中,馬可波羅(Marco Polo)向元世祖忽必烈描述自己去過的55座城市,皇帝問他為何從未提及自己的家鄉威尼斯?馬可波羅說他講的每一個城市都有威尼斯的成分,其實到頭來他只是在講威尼斯這座城市的各種側寫。
鍾瑞林頓然領悟,新加坡這座後殖民城市,像海綿般吸收外來文化,似乎少了自己的個性,卻反而讓她在許多外國城市找到新加坡的影子。她創作的塔樓裝置看似一個個高聳的牢籠,正如外國人對新加坡缺少自由的批判,但她認為島民自有一套調適的本領,心安處即為家。
鍾瑞林的裝置作品,一組想像中新加坡未來的理想建築模型。(圖:胡錦偉)
她把作品命名為「City of Embong: The Prose of Counterinsurgency」,從卡爾維諾小說延伸出的第56座城市,也是新加坡的象徵。為何取名Embong?原來那是天猛公阿都拉曼妻子的名字。
人物肖像與樹皮的歲月交錯 獲獎廣告片導演及攝影師彭文淳,近兩年在新加坡多個公園拍了許多樹木的照片,將斑駁虯結的樹皮定格,記錄了樹木的枯榮歲月。當陳克湛邀請他參加這次創意展時,他即刻想到天猛公路28號的蔥蘢草木,決定採用自己拍攝的樹皮主題照片,結合人物肖像攝影,策劃了名為《入木三分:斑斕異彩的肖像》的多媒體投影裝置作品。
彭文淳的多媒體投影裝置作品《入木三分:斑斕異彩的肖像》,將樹皮影像融入肖像攝影,重疊成生命的年輪。(圖:胡錦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這位金城武的「御用」廣告導演,邀來38位朋友充當模特兒,拍攝他們的臉部或半身肖像。憑著對這些友人或深或淺的認識和了解,用鏡頭捕捉他們最自然的一面,透過精準的燈光調控營造樹影婆娑的效果,再對個別人物的黑白肖像進行切割及拼組,並將樹皮影像融入其中,配合樂章逐一投影在牆面上。
我有幸讓彭導親自掌鏡拍攝肖像,看著畫面里臉上的皺紋與樹皮紋理重疊成生命的年輪,交錯的光影折射出但求歲月靜好的中年心境,心裡蒙起些微感動。
樹猶如此,人更要活得舒坦自在。走下山路時,我這樣對自己說。
【展覽信息】 《表述文化遺產:穿越人與時間》
即日起舉行至11月27日
12pm - 6pm
地點:28 Temenggong Road, S098775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