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醫療體系及如何就醫看這一篇就夠了

2022-11-28

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

新加坡醫療系統曾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為亞洲最有效的醫療衛生系統,全球第六。而新加坡在醫療保健方面的年支出卻只占全國GDP的4.25%(世界銀行2015年數據),低於中國的5.32%。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縱觀全球醫療保障制度誕生以來的百餘年歷史,主要產生了四種模式。一是英國式的全民醫療保險,二是美國式的商業醫療保險,三是德國式的社會醫療保險,四是新加坡式的儲蓄醫療保險。前面我們聊過的英國日本和香港,都屬於英國模式,今天我們剖析新加坡模式。這種模式歷史較短,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都採用這個模式。

前面我們介紹了英國的醫療制度(連結在文章結尾),同屬於大英國協的新加坡政府1965年獨立後,在1974年以前也是採用了英國的全民醫療政策,國家包攬所有社會成員的醫療費用,結果導致醫療衛生費用急劇增加。這迫使新加坡探索出世界上首個儲蓄性醫療保障制度,強調公民個人對自身健康負有責任。

其後,新加坡政府不斷健全本國的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了 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 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 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 的醫療保障制度,也被稱為「3M計劃」,3個計劃互相配合,優化了新加坡醫療保健服務的供應以及對公共醫療保健機構補貼的方式,降低民眾醫療保健費用,推動新加坡醫療保障體系高效運行。

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

保健儲蓄計劃是針對全體新加坡公民與永久居民的強制性個人儲蓄方案,可用於支付住院費用與購買個人醫保。每個已經工作的人都有自己的帳戶,可以為本人或者父母配偶子女等直系親屬支付公立醫院和某些獲准使用MediSave的私人醫院的住院費用。

醫療儲蓄方案所需儲蓄的費用大約占到工資收入的6%-8%,稅前扣除(免稅),平時會有利率,不低於2.5%;另外,因為是免稅的,繳費也有最高限額(每年不能高於250新幣),並且帳戶的錢只能用作住院費和特殊重大的門診費用,每年支付的最大限額為15萬新幣。最高受保年齡是75周歲。帳戶用不完的錢可以由繼承人繼承。

新加坡的醫療收費由政府統一定價,服務分為A,B1,B2,C四個等級,A為最高級,政府對應的津貼分別為0%,20%,65%,89%。住院費用超過500新幣 - 1000新幣,才能啟動儲蓄計劃(500新幣約為2500元)。要注意,新加坡公民報銷比例比較高,永久居民報銷比例遠低於公民。比如,新加坡公民住政府醫院B2或C級病房(6人以上病房)的花費100%可納入報銷範圍,而同等級病房永久居民的報銷比例只有一半左右。而如果一名新加坡公民在政府醫院的B1級病房(比B2更高等級)接受治療,報銷比例只有43%,私立醫院更是只能報銷25%。

新加坡是沒有社會統籌的,社會統籌基金是指社會保險基金在大範圍內由社會保險機構統一徵收,統一管理,統一使用。新加坡強調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一生的醫療費用的責任者,這一模式也稱為自我保護模式,如果個人帳戶的儲蓄不足以支撐醫療費用,那麼可以自費或者用未來儲蓄償還。

所以保健儲蓄計劃雖然有優點,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社會共濟差,大病風險保障嚴重不足。

PS:新加坡打工人每個月工資的20%要上交公積金管理局,企業為他們再交15%。這個錢包含了醫療費用,購房和養老(不同類型、不同年齡的員工實施不同的繳費率)。跟大陸社保有相似之處。

終身健保計劃(MediShieldLife)

為補足醫療儲蓄方案的缺陷,新加坡政府於1990年開始了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這是一份自願參加的低費用的大病醫療保險。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可以用MediSave戶頭的存款去投保,用來報銷在新加坡的部分住院與手術費用。健保雙全計劃在2015年底被全新的終身健保替代,MediShield升級為MediShieldLife計劃。

不過作為一項基本的個人醫療保險,MediShieldLife提供的只是最基礎的保障。深知這一點的新加坡政府允許公民與永久居民向保險公司購買個人醫保IP(Integrated Plan)來補全醫保保障。

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

1993年,新加坡政府為幫助貧困的居民支付醫療保險費用而特別建立了主要靠捐贈的保健基金。捐贈基金的收入會分發到公立醫院,無法自行承擔住院費用的新加坡人可以向醫院的保健基金委員會申請保健基金的援助。

新加坡醫療體系和本地人如何看病

新加坡提供基層醫療、綜合醫療和中長期護理三級醫療服務,這些服務由私立、公立和民間團體的醫療機構提供,並將以上三種護理方式結合起來形成連續護理體系,通過各方合作為病人提供綜合性護理服務,以協助病人快速轉診。新加坡已初步以電子病歷交換系統連接所有公立醫院、綜合診所和社區醫院等醫療機構。

基層醫療包含預防保健及健康教育兩大部分。新加坡實行嚴格的雙層雙向轉診政策,通過先診所,再醫院的方式,覆蓋了國民絕大部分的醫療需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所以就診的第一步是去診所。先到社區醫院或私人診所就地治療(每個社區都有,一般10分鐘以內能到)。

如果病症診所就可以解決,那就直接治療或者買藥;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經過社區醫院或私人診所診斷,開轉診單,轉入大醫院繼續治療,公立醫院不能選醫生,排到了誰就是誰。

如果是嚴重的緊急情況(暈倒等),可以直接醫院的急診科,不然都要先去診所開介紹信,否則醫院都不接受。

新加坡診所

新加坡有2000多全科醫生,診所類似於國內醫院的門診部,主要分兩類。

綜合診所(Polyclinics)

Polyclinics由政府經營,對於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的病患有一定折扣,自然來這裡問診的病患更多,往往排隊等待時間就會長一些。

家庭醫生式診所(General Practitioners Clinics)

GP Clinics則是私人運營,費用貴一些,人少,等待時間短, 適合不差錢想早點見到醫生的病患。

注意:新加坡的很多診所,非工作日是不開門的。

新加坡醫院

新加坡的醫院主要分為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也可分為應對各種病患的綜合醫院和專精單一醫療方向的專科醫院。在新加坡,「手術在大院,康復在社區」的觀念是很深入人心的,醫療資源可以得到很好的整合優化。

公立醫院新加坡共有15家公立醫院和醫療中心,其中有6家綜合醫院,1家婦女兒童醫院,1家精神病醫院和6家專科醫院。公立醫院都採用預約制,若非急診,一般不會接受walk-in的病患,由於是公共醫療設施,價格相對便宜病人多,排隊時間長。

私人醫院全島有21家私立醫院和專科診所。私立醫院的環境高端,服務更一流,也因此醫療費用高於公立醫院,病患會比較少,病人往往不需要排太久的隊就可以得到治療。大多在私立醫院出診的醫生都有在公立醫院就職或者曾經就職,治療水平有保證,病人就診可以指定醫生。

新加坡急救

新加坡由政府統一管理的急救熱線是995熱線,專門為那些突發心臟病、嚴重外傷、溺水等情況危急的民眾提供免費的緊急救助服務。

然而,700多萬人的國家,每年會有接近20萬通急救電話,995的急救服務總是供不應求,新加坡同樣面臨老齡化問題這而其中近1/3的急救電話來自突發急症的老人。

新加坡由各大私人醫療機構或救護車運營商管理另一個1777的急救電話,那些腹瀉、皮膚炎症、嘔吐、輕度燒傷、低燒等暫時沒有生命危險的病人需要急救時,可由1777派出救護車,分流了一部分輕症患者。

救護車費用

新加坡的救護車都是需要付費的。病人必須根據救護車行駛的距離,支付35~60新幣的急救費用。而且在節假日期間,費用還可能上漲到100新幣。

病人或家屬不能選擇醫院,只能聽從指揮中心的調派。如果堅持要指定醫院,會被收取274新幣的救護車費用。而那些非緊急狀況(經由醫生評估),卻使用了SCDF救護車服務的病人,也會被收取274新幣的救護車費用。

中長期護理

中長期護理是指病患在病情穩定離院後所需的一系列醫療服務。對於需要中期與長期醫療的新加坡居民,目前已有多種居住型和社區型醫療服務方式可供選擇,包括社區醫院、護理中心、臨終關懷機構、家庭醫療等各類場所,共有300多家。

區域服務機構網絡的建立以公立醫院為核心,以周邊綜合診所、社區醫院、養老院為支撐的醫療集群,集群內部整合服務、轉診,共享設備、床位、電子病歷,發揮綜合效應和規模經濟。

外國人在新加坡如何看病

新加坡醫療體系完善,但實際醫療費用是昂貴的。境外人去公立醫院看病住院,只能申請最貴的A類病房,環境非常好。A類的病房與其他類的病房是完全隔離的。

境外人還可以直接去私立醫院,雖然費用昂貴,但是醫療水平和服務水平也很先進,如果購買了高端醫療,那價格也不是問題了。私立醫院的醫生都是曾經在公立醫院工作過的,實力很強。很多病患在選擇海外就醫的時候也會選新加坡。可以通過高端醫療和海外醫療機構直接預約專家。

最普及的商業醫療險—「IP」 Integrated Shield Plan(簡稱「IP」)也就是在新加坡最普及的商業醫療險,也是大多數在新加坡生活的人購買的第一份保險。與基本的健保計劃相同,IP主要保障的醫療項目也是在新加坡的住院和手術費用,以及一些昂貴的門診費用。 購買後「住院險」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

公積金局的基本MediShield Life醫保,報銷B2/C級病房開銷;

附加了保險公司的額外保險,可以全額報銷政府醫院A/B1級病房或者私立醫院的開銷;

保險公司的附加險(Rider),用來降低免賠額(Deductible)和自付比例(Co-insurance),大大降低自己負擔的額度;不過從2019年4月1日起,新加坡市場上所有的Integrated Shield Plan附加險就已不再提供100%報銷,客戶至少需要自付理賠額的5%。

可以大幅提高每一年的報銷上限,最高至每年150—200萬新幣,同時取消了大多數醫療項目各自的報銷上限;

在MediShield Life的基礎之上,增加了額外的可以報銷的醫療項目。每家公司有細微差別,但都主要包括以下: 住院前和出院後一定天數內的治療費用,癌症的免疫治療,器官移植(包括幹細胞移植),先天性缺陷的治療(有等待期),懷孕及生育併發症(有等待期),緊急的海外治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對於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這種「住院險」相當於健保計劃的升級版。而對於外國人來說,則完全是一份商業醫療保險,由保險公司代替了基本的健保計劃的功能。IP跟國內我們買的高端醫療險比較像,當然全世界的高端醫療也都是這個樣子。

我們中國買的高端醫療,也可以幫我們獲得去新加坡,美國,日本等醫療水平高的資源,這個後續我們單獨出高端醫療的文章再講。

新加坡的醫療水平也是很高的,也是很多海外就醫的目的地。

新加坡著名醫院

公立篇

1、新加坡中央醫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

新加坡中央醫院是新加坡最好的醫院之一,是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公立醫院。2019年被美國《新聞周刊》排入「世界醫院排名」第三名。整形外科、燒傷科、腎病科、核醫學和血液病理科是該院的優勢專科。李光耀病逝於這家醫院。

2、陳篤生醫院Tan Tock Seng Hospital

1844年,南洋商界著名領袖陳篤生個人捐贈資金建立平民醫院,這所醫院經過176年的發展成為了今日的陳篤生醫院。醫院強項包括傳染疾病科、老年病學科、復健醫療科、呼吸內科與風濕病學科,以及過敏與免疫學科。院區內的國立腦神經中心(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專長於治療影響腦、脊柱、神經及肌肉的多種疾病,尤其擅長腦中風的治療。

3、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NUH)成立於1985年,是新加坡最大的國立醫院之一,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臨床教學醫院。醫院環境優雅、舒適。它的癌症中心是新加坡最出名的癌症治療中心,擅長治療實體腫瘤,如乳癌、肺癌、肝癌。

私立篇

1、伊莉莎白醫院Mount Elizabeth Hospital

伊莉莎白醫院在過去30多年裡一直是亞太地區領先的醫療中心,在亞洲私人醫療護理領域極負盛譽,不少富豪曾在這裡接受治療。強項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私人體檢項目

2、鷹閣醫院 Gleneagles Hospital

鷹閣醫院成立於1957年,與伊莉莎白醫院同屬於百匯醫療集團。該院強項有婦科、角膜、肝臟、腎臟以及幹細胞移植手術,推出的高級體檢項目也受到很多富豪歡迎,趙薇的孩子在這裡出生。

3、萊佛士醫院Raffles Hospital

這是新加坡名聲遠揚的一家私人醫院,是萊佛士醫療集團(東南亞及新加坡醫療機構的私立聯盟)的旗艦醫院,三分之一患者來自國外。

醫院有很多專科治療中心,包括美容整形中心、癌症治療中心、兒童疾病中心、心理諮詢中心等,較出名的項目為眼科和外科整形。

好啦,關於新加坡我們說完了,大家還想要了解哪裡?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新加坡泡泡瑪特母親節活動!指定款買一送一+買滿88新送禮物🥳長周末就去買買買~
  • 新加坡本地銀行開戶攻略指南——華僑銀行,您不可或缺的選擇
  • 黃循財出席衛塞節慶典:以佛教精神為紐帶,共築和諧社會
  • 今天快去!新加坡這裡有免費美祿!還有半價火鍋、特價自助餐....
  • 月薪1萬新幣還缺人!新加坡這10 個高薪崗位正在暴富!最新行業薪水曝光
  • 在新加坡,興趣班不僅是孩子們的選擇
  • 新加坡泡泡瑪特母親節活動!指定款買一送一+買滿88新送禮物🥳長周末就去買買買~
  • 新加坡本地銀行開戶攻略指南——華僑銀行,您不可或缺的選擇
  • 黃循財出席衛塞節慶典:以佛教精神為紐帶,共築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