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极度开放自己,与世界各地广泛建立联系,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属于外贸驱动型经济,即使到今天,新加坡依旧高度依赖中、美、日、欧和周边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三倍。
新加坡通过劳动密集的低端产业攒了第一桶金以后,就开始不断产业升级的过程。
逐渐发展造船、修船业,钻油设备,炼油厂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到上世纪70-80年代中期,新加坡开始关注研究与开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等电子行业成为先导产业。
到近年开始发展总部经济、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环保等对资本和技术要求都非常高的新兴产业。如今更是成为新的亚洲金融中心以及加密货币、Web3的全球大本营。
新加坡整个经济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
当初连生存都困难的新加坡,在李光耀的治理之下,弹丸之地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在《李光耀观天下》中,李光耀说“我们在没有腹地的情况下把这个小岛发展成国家。我们只能拚死一搏。是世界的全球化帮了新加坡。于是我们把全世界当成腹地。”
2021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达5333.5亿新元(约合3876.9亿美元),同比增长7.6%。人均GDP7.28万美元,亚洲第一,世界第5,领先美国。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的成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是自身确实也非常争气。天时地利齐聚最终也离不开人和。
不得不说李光耀确实是旷世奇才,让新加坡一路发展几乎没有走什么弯路,短短几十年从贫穷落后到发达国家前列。
新加坡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打造了独特的新加坡模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研究和学习的样板。
但之所以称为新加坡模式,就在于新加坡的制度因地制宜,符合自己的国情,量身定制,其他国家很难照搬照抄。
1、精英管理,权威政府
今天的新加坡,看上去已经较为发达,但这个国家有两个巨大的劣势:一是体量特别小,二是地缘环境极为复杂。
这就造成了新加坡无论是在内部治理还是在外交政策上,其容错率都是非常低的。
所以新加坡非常依赖于有顶尖才能的执政者。
新加坡奉行的是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大国平衡”原则。但是世界的变化由不得它,神仙打架,它也没法,只能尽力做出应对。
李光耀曾表示,自己无法保证100年以后,新加坡还会不会存在。他能肯定是,一旦新加坡是庸人治理,那么新加坡会化为乌有。
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总理的位置很多人都不想当,又累又难。李光耀退下的时候找的陈庆炎博士,被拒绝了,才选的吴作栋。吴作栋曾表示“总理是个没人愿意做的苦差事”。
新加坡政府对外难有底气,但是对内是绝对的强政府。
新加坡政府基本什么事都管,且刑法严厉,说一不二。小到上厕所要冲水都有法律规定,不遵守会有相关处罚。而且“轻罪重罚”是基本操作。
所以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犯罪率非常低。
可以说新加坡政府对新加坡的把控属于“尽在掌握”。
类似经济活动基本都有政府参与、引导、监管,不仅把握方向还有诸多限制,以至于新加坡的经济模式也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在自由与秩序之中,新加坡更倾向于秩序。
2、双语政策,打开机遇
李光耀的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他认为推行新加坡现行的语言政策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难的决策。
新加坡的华人占据大多数,曾经希望他将国语定为华语。但新加坡不止华人,还有马来人、印度人、欧亚混血等其他族群。
李光耀最终选择了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语言,保留其他民族语言作为第二语言。
事实证明了李光耀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成功的。
新加坡必须依赖于全球市场,使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它能和全世界对话,吸引全世界的人到这里来投资、也能到全世界去投资。让新加坡搭上了全球化的顺风车,解决了市场价值问题。
而且不同的民族可以正常交流,给新加坡包容各族移民打下了基础。同时保留民族语言,让新加坡能与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保持联系。
倘若李光耀选择走上另一条路,现在的新加坡恐怕只是一潭死水。
3、吸引人才 ,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政府为弥补因低生育率而导致的人口数量不足、平衡种族结构和发展高新产业,采取大规模引进高素质移民的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不断提出吸引优质劳动力的计划。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居者有其屋”的践行,吸引了很多移民。
新加坡的拥房率高达90%。在新加坡只要你踏实工作,基本上就可以买到屋子。
新加坡是以组屋为主、私宅为辅的住房供给结构。
80%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组屋,组屋的价格保持低价,能够让每一个新加坡人负担的起。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有资格购买组屋,组屋的首付只需要总房款的1/10,购房者完全可以用公积金来支付首付款,房贷当然也可以用公积金来还,贷款利率很低,不到2%。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