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11月29日起,长期居家老人、每日网课学生、居家办公者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果没有出行需求,可不做核酸检测。
北京,11月30日起,对全市长期居家老人、居家办公和学习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果无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
太原,11月30日起,每日上网课的学生,如果没有外出的需求,可以不参加每日的核酸检测。线上教学期间,学校不再要求学生提供每日核酸证明,学生核检纳入常态化核酸检测。
对于近日这一波动作,有网友称起风了。
但是对于这阵“风”会带来什么效应,产生什么后果,有的持乐观态度,有的乐观之余还有担心。
张文宏最新发声:保护弱势群体!
新加坡是怎么做的?
昨日(12月1日),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团队发表最新观点:
“走出疫情的前景越来越清晰”。
但要走出这场疫情,还有几个坎坷要度过。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保护高龄人群以及有基础疾病者。
相信有持续关注椰子的小伙伴,对这个观点不陌生。
大家还记得新加坡是从何时开始防疫转向的?
去年8月以后,新加坡当局就将资源以及防疫重心转移到医疗系统、对高风险人群的保护上。
在有病毒流行情况下,对弱势群体应该如何建立起保护屏障?
这是新加坡一直在摸索要解决的问题,如今从结果来看已有所成果。
当前因新冠住院治疗的患者(入住普通病房共99人),其年龄分布情况如下:
70岁+新冠患者,53人
60-69岁,21人
40-59岁,12人
20-39岁,8人
12-19岁,1人
0-11岁,4人
截止到昨天12月1日,新加坡累计新冠确诊216万9201人,死亡总数1703人。
低死亡率,也是新加坡为外界所关注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新加坡是怎么做到的?
回顾新加坡的做法:
通过疫苗差异化措施,减小弱势群体在活动场所感染的风险。
疫苗差异化措施,在10月10日全面解除。(下图是早前的措施执行范围)
疫苗差异化措施是专门针对没打疫苗,或没打完疫苗,感染新冠后容易有重症风险的人加以场所限制。
换句话说,只有打完至少2针,甚至3针的人,才能进入新加坡大型超市、夜店酒吧、大型活动等人群容易聚集的地方。
加快疫苗加强针接种。每次新剂次的疫苗,都是从中高龄人群疫苗开始接种。新加坡也有社区疫苗小组,上门给老人打针。
对医院探访加以人数、时间限制。每次病毒明显流行引起病例激增之时,新加坡当局最先收紧医院探访限制。
这样做大大降低病毒从外带入内,继而感染扩散给患者的风险。
图源:新加坡卫生部官网
现在,如果国内群众也将面临相似的流行处境,那该如何保护弱势群体?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中国跟新加坡体量不同,情况不同。但应对疫情下要保护人民安全的做法,万变不离其宗。
那么,国内能怎么做呢?
这次张文宏教授团队要表达的观点,也是通过打疫苗来达到“可能”病毒流行情况下保护弱势群体的目的。
“全球所有走出疫情的国家,在老龄化人群的保护方面都达成了共识,高龄与有基础疾病者需要注射疫苗以应对可能的流行。”
图源:nikkei asia
“疫苗的广泛接种是构建群体免疫屏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在张文宏团队看来,接下来国内防疫要面临的挑战在于:
普遍的疫苗接种与加强针接种,加上及时有效的重症患者救治。特别是疫苗对脆弱人群的保护,是降低医疗资源挤兑、战胜疫情的关键。
“老年人在这段时间尤其要加倍注意保护自己,要加强在公众场所的自我保护。”
图源:today | 新加坡的疫苗由总理带头开始接种
“养老院需要提前做好保护的准备,医疗资源则必须为老年人与脆弱人群提早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将要面对的挑战。”
不过,施打疫苗等措施是对内的。
近日也有出现这么一个声音,对内放宽的话,如有必要,那就对外收紧。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