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肺炎打擊而停頓長達兩年的馬來西亞中小企業,過去一年雖然因經濟復甦而重振,然而運營、原材料和供應鏈成本的上升再次帶來重擊,令領域難以對國內生產總值做出更多貢獻。
馬新社報道,根據統計局的數據,中小企業對大馬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在2021年下滑至37.4%,增加值為5181億令吉,而前一年的貢獻為38.1%,增加值為5129億令吉。
服務業和製造業仍然是中小企業國內生產總值活動的主要貢獻者,這兩個行業占中小企業生產總值的80%以上。
成本上漲令業者推遲擴張 馬來西亞中小型企業商會(SAMENTA)主席吳恩明表示,原材料、汽油和物流成本的螺旋式上升壓低了利潤率,迫使許多中小型企業推遲了他們的增長計劃。
「反過來,這可能會導致中小企業復甦不盡如人意。」
與此同時,大馬中小企業公會全國主席陳芳心表示,勞動力短缺和令吉疲軟,也是中小企業扭虧為盈的絆腳石。
他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約有200萬外勞返回了各自的國家,但自邊境重新開放以來,只有5%,即不到10萬人返回大馬工作崗位。
此外,他表示,令吉走弱導致原材料進口成本上升,影響了中小型企業的經營。
望明年從跨太平洋貿易協定中獲益 展望未來,陳芳心預計,中小企業表現在明年將表現更好,因為該領域將從近年9月30日生效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議 (CPTPP))中受益。
「歐洲國家對從東協國家購買商品的需求很高,這一批准將開啟更多潛在貿易,使我們的中小企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