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57個伊斯蘭國家,或伊斯蘭教徒作為多數群體的國家之中,有55個國家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馬來西亞卻深陷民粹主義泥沼,在傷害馬來人特權地位的「陰謀論」陰影下,拒絕簽署公約。
當全球107個國家簽署《反對教育歧視公約和建議書》,世界各地的人權團體跨國合作編織保障母語教育權利的民主網絡;馬來西亞宗教與種族保守團體和政黨卻濫用民主機構,控告華文小學、泰米爾文小學違反國家憲法,企圖在民粹政治中套現作為多數群體代言人的政治紅利,破壞民主的鞏固。
在民粹主義完全摧毀社會信任和民主法治前,公民社會可以如何主動反擊民粹主義是重要的議題。
社會科學研究揭露當代民粹主義運作的一個關鍵機制:讓多數群體或至少得以贏得選舉的多數選民接受「陰謀論」敘事,在危機感中想像多數群體作為受害者,他們的基本權利、理想社會正在遭受破壞,而少數群體是罪魁禍首,民粹主義的倡議者是多數群體的代言人與拯救者。
這類典型的民粹主義的陰謀論敘事,善於操弄分裂人群的政治修辭,儘管背離事實真相,卻在復仇、恐懼、憤怒的動員下,賦予民粹主義者巨大的政治權力,濫用民主制度阻礙國家的民主化與民主鞏固。
面對極富創新巧思、又擅於煽動憤恨的民粹主義者,馬來西亞的公民社會應該持續採取「組織創新」的策略做出反擊與回應。
第一,運動敘事的組織創新。近年,董總推廣的跨族群工作,示範公民社會如何可能創新地組織「共存共榮」的文化敘事腳本。董總透過設立「友族教師長期服務獎」,在抗爭單元化政策的當代運動敘事中,納入友族教師服務、貢獻、支持獨中教育的生命經驗。
另外,類似「我的跨文化經驗」徵文活動,則是融入年輕世代的多元文化視角,擴大友族同胞之間友愛互信與包容忍讓的日常生活敘事觀點。
小題:創造民主空間
第二,機構團體的組織創新。馬來西亞無論從小學至大學的教育環境,缺乏讓年輕學生展現政治主體性的民主空間。尤其,當投票年齡下修至18歲,官方教育機構和法令卻依舊限制學生的政治參與。這突顯非官方的機構團體主動創造民主空間,讓青少年有機會認識和參與公民社會的重要性。
近年,林連玉基金舉辦林連玉青年公民學程,組織林連玉基金種籽兵團,並與其他青年團體合作推出「脫口秀open mic」活動,為大專生創造了另類參與公民社會的民主空間。
另外,馬六甲培風中學的公民與社會教育科組與高中學生,共同承辦「Jom Tengkera一起懂街納」社區導覽活動。透過舉辦跨越界線的文化活動,這座百年古城的中學生有機會學習、欣賞、導覽,多元族群的文化記憶、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東海岸的吉蘭丹中華獨中則是展開「高中學生的模擬選舉」活動,讓學生組織政黨、提出政見、說服選民,練習民主溝通。同樣地,吉隆坡尊孔獨中公民教育課程的教師亦在學校機構中,帶領中學生打開包容差異群體的想像,和建立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當然,這兩類組織創新並非反擊民粹主義的萬靈丹;然而,這也反映我們的公民社會須創造更為系統性的組織創新,擴大青少年展現政治主體性和學習公民參與的民主空間,來回應詭譎狡猾的民粹主義者。
公民社會如何主動反擊民粹主義——我想,也許我們可以再思考兩個問題。
面對民粹主義的陰謀論敘事,我們的公民社會是否提供另類的、替代的文化敘事,作為民眾進行跨族群、跨文化民主溝通的工具?當民粹主義逐漸侵蝕民主人權,我們的公民社會又是否培養積極關心公共事務、熱情擁抱多元文化、包容差異群體的青少年,而不是悲觀、冷漠、無助且對社會科學知識與公民權利論述感到陌生的青少年?
本文為2022年華教節特輯系列文章之一,今年的特輯主題是「描繪世俗政治前景」以及「記述地方歷史與文化」,由林連玉基金組稿。
追蹤東方日報社交平台 Telegram_logo
追看熱門新聞資訊,請下載東方日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