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传承京剧的林美莲

2022-12-15     缘分     12478

春风化雨传承京剧的林美莲

林美莲2015年为青春版《春草闯堂》说戏现场

但丁说过: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他们夫妻成为旨在培养新血,继承、提倡与发扬优秀京剧艺术的天韵京剧社的开路先锋和大将。30年前,眼看许多前辈年龄日增,京剧演出渐少,罗德民、林美莲感到非常焦虑。如何找接班人,一直让他们揪心。1994年的德明校友聚会上,他遇到谢泽文校长。谢校长听罢罗德民的陈述,立刻邀请他和美莲到德明开课教京剧,上坡路上遇到了伯乐。就像当年因为蔡亮校长的支持,南洋女中才有了制作与演出赵清阁的《红楼梦》,布莱希特的《四川一好人》,王纪厚、刘喜庭的《人参娃娃》以及到两部双语话剧韩玉珍的《茉莉公主》和任德耀的《马兰花》的纪录。翌年,德明中学开始办京剧班。除了在疫情爆发期间暂停活动外,每年都组织演出,让中学生粉墨登场,体验京剧的音乐之美、语言之美、表演之美,在技法规范里体现京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在每一次演出中传承规范,维护文化传统。

令罗德民和林美莲感恩的是谢泽文校长开了个好头,之后的历届领导陈天福、孙正伟、符传丰、刘德荣校长都认同这个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因而德明中学的京剧课,延续了二十几年。在学校开戏曲课,为学生排戏,以戏带功,重要的是培养同学们对学习华族戏曲的兴趣。历年来教过的戏包括《拾玉镯》、《穆柯寨》、《春草闯堂》之“坐轿”、“闯堂”和“认证”、《花木兰》之“代父从军”和“喜结良缘”、《花田写扇》、《柜中缘》、《红菱艳》、《铁弓缘》、《醉审》等等,不同风格的大小戏。德明的京剧组始终立足于中学生学习京剧的审美需求,孜孜不倦地进行文化宣教、每年给他们提供不同的艺术薰染的体会。这些同学很多是品学兼优的好苗子。有些毕业后去了外国深造或工作,对念书时学习京剧的机会非常怀念。茹易同学说:“进入德明之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这辈子会跟京剧有这么深的缘分。2006年我加入德明中文学会京剧组,认识了两位老师,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这个可能会陪伴终生的爱好。在德明的日子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成为今天的自己。到今天,自己从一个中学生变成上班族中的一员。时间改变了很多,但庆幸的是,两位老师,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终生的爱好和德明给我的东西,都没变。慢慢体会到生活不易,我不奢求自己可以把世界改变多少,但求不忘初心,不畏艰险,为德明和天韵尽自己一份力,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也有不少在成家立业后,仍旧回来参加台前幕后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京剧是华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中国戏曲学院走进导演专业的道路

在家人的支持下,获得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奖学金的她,于2012年远赴中国戏曲学院攻读导演系戏曲导演专业。林美莲是班上表、导、演三个方面资历最深的大姐大。这时的中国戏曲学院和在搬进丰台区之前的规模、设备和阵容,不可同日而语。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新的机遇。林美莲非常谦卑,像海绵一样吸收每一位老师和每一节课的核心精髓。在戏曲学院的四年里,除了课业,她有机会参加校内外讲座和研讨会;听学者论述理论或名家谈艺;看到许多名团名角的精湛演出;欣赏历史题材的当代创编;在老师指导下与同学交流读书与看戏的心得。老师们的视野、胸怀、品德和意志,鼓舞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说道:“我非常享受与珍惜这段留学时光,在这四年,可以说把我从资深票友蜕变为专业导演的一个过程。”2016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载誉归来。

春风化雨传承京剧的林美莲

林美莲2016年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毕典礼上与夫婿罗德民合影

新加坡舞台上的红楼戏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达到了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42年来,在新加坡话剧和戏曲舞台上,红楼戏几乎不曾间断过。最早出现的红楼戏是1980年第三届艺术节上冈州会馆由胡桂馨主演的粤剧《红楼梦》。1987年3月,东安会馆由朱敬芬主演的粤剧《红楼梦》问世,一个月后赵清阁的话剧版《贾宝玉和林黛玉》,作为建校70周年的演出。1988年,也有两部红楼戏上演。分别是双语话剧团演艺坊演出了赵清阁写红楼二尤的《雪剑鸳鸯》,和余娱儒乐社采用沈湘渠根据川剧移植的潮剧《王熙凤》,在社会发展部主办的传统戏剧节上隆重公演。2000年福建公会芗剧团演出了沈秀珍主演的芗剧《情殇红楼》。我国戏曲学院2006年为莱佛士女中排演了学生版的黄梅戏《王熙凤》,这部半小时的小戏以王熙凤掉包为主线,参加了该年学院主办的第七届《青年剧展》。2014年新加坡琼剧团演出邓光华改编、陆铭芳作曲、林嘉执导、来自海南的符永福和许天生领导、星海艺术研究会华乐团伴奏的《忆·红楼梦》。这台琼剧,从宝玉宝钗的婚礼开场,用倒叙手法,回忆黛玉进府到黛玉归天的辛酸血泪。2017年姚金枝也主演了她的剧团新越韵演出的越剧《尤三姐》的《折簪·饮剑》二折。这42年来的红楼戏的特点可以说是剧种多,话剧、舞剧兼有,各个团队以其不同的方式,截取了《红楼梦》的关键情节,讲述大观园里不同人物的故事。

然而,像林美莲这样执著,一排二排三排《王熙凤》的,在我国戏剧界极为少见。王熙凤毕竟是曹雪芹刻画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作者在她还没出现时,就通过了冷子兴的口中这样描绘她:“模样又极为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在民国剧作家陈西汀京剧写的八出红楼戏当中,《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可以说是最有戏剧爆发力的一部。但天韵京剧社演出此剧,改剧名为《王熙凤》有其道理。因为大闹宁国府的热闹之后,还有二姐吞金和秋彤骂架的重头戏。戏叫《王熙凤》,更能把目光投向这个她敢做敢为,不信阴间有什么地府的大管家。她就曾经对铁槛寺的老尼姑这么说:“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兴儿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春风化雨传承京剧的林美莲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