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公共工程局的初步調查報告顯示,峇當加里土崩現場的土地因承壓過重,加上地下水累積,導致營地坡腳變弱,進而引發路坡發生倒退式滑坡,同時在同地點引發2次邊坡崩塌。
該局周日(12月18日)發布,由斜坡工程法證團隊在現場進行的初步調查報告估計,當時發生70公尺(高),120公尺(寬),330公尺(長)的滑坡,引發45萬立方公尺面積的土崩,崩塌的模式為混合倒退平移 (Retrogressive Translational) 和泥石流。
「在同一個地點發生2次的邊坡崩塌,間隔時間是20至30分鐘。第一次的邊坡崩塌最有可能發生在營地區。崩塌使邊坡腳馬路區域弱化,導致第2次更嚴重的崩塌。」
「團隊在崩塌的山坡位置檢測到活躍的地下水流,尤其是在露營區。在該路段和山坡的目測發現,路邊的排水溝乾淨與乾燥、沒堵塞,因此當地馬路的排水系統是沒有問題的。」
「B66路段即峇冬加里—雲頂路的初步調查發現,估計營區地底累積的地下水,導致該地區的土壤飽和,加上高孔隙水壓力導致B66路坡腳脆弱,進而引起馬路邊坡倒退式滑坡(Retrogressive Failure)。
目前工程局也已經關閉該路段以策安全。此外該局也通過動畫方式說明事發經過。
防範措施防意外 文告指出:「從梧桐再也 (Goh Tong Jaya)通往峇冬加里的B66路段,路肩也被土崩摧毀。在通往峇冬加里左側車道上可見橫向的裂縫,這是因為邊坡崩塌造成。路邊的排水溝也出現破裂掉落的情況。」
該局表示,為了避免進一步崩塌,已經在當地展開短期修復防備工程,即使用防水油布覆蓋暴露的斜坡表面;為了防止水流進崩塌的土地,該局也分散水流,將左邊溝渠的水引到右邊溝渠。同時,也安裝了傾斜感應器,以檢測當地的地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