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医疗系统很发达,三岁女儿上吐下泄,我却不想带她上医院

2022-12-21     缘分     19559

看医生嘛,无非就是求医问药两回事。先说求医。在新加坡,政府医院和重组医院,都是严格遵照循证科学的,也就是说,你想去医院求个安心,这件事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医院会非常坚持的拒绝你的一切安慰性诊疗需求。

我的孩子是过敏患儿,我曾经和KKH过敏科的主任争执了很久,他仍是拒绝给我孩子做一个国内流行的昵称小黄盒的过敏源测试。一次一次谆谆善诱,IgG及其亚类诊断食物不耐受不具有临床相关性,没有循证依据,缺乏足够的质量控制,不应该开展。

即使没有任何的不舒服,对食物的IgG抗体通常在健康成人患者和儿童中都能检测到。没有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在诊断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时,检测IgG抗体是有用处的,最后只能我败下阵来。

再说问药。我讲讲两个自己在KKH的真实体验,一次是孩子六个月的时候,连续腹泻三天,去KKH问诊,医生告知“这么小的孩子没有药可以用,没有证据显示任何止泻药物对婴儿有效,但风险是明确的”;另一次是孩子一岁半感染RSV之后,持续咳嗽一个月没好,问KKH,医生从抽屉里拿了一副耳塞放桌上,“你问我需要配什么药,那你用这个吧,把大人的耳朵堵上就行了”。

新加坡医疗系统很发达,三岁女儿上吐下泄,我却不想带她上医院

(图源:Facebook/KKH)

但,与此同时,诊所却并不会严格遵照循证科学,你还是可以从诊所拿到一些相对“理念过时”又“众所周知”的药,毕竟在“没好处”和“吃不出大事”之间还是有很大的操作区间的。

分层医疗就是这种自然形成的,你在医院得不到的安慰,但在诊所可以得到,你有“备一些药,用不用再说”的需求,医院满足不了,但诊所可以满足,那你生病的时候会不会先自己想一想你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种经历来个几次,你还会不会迷信事事都得去医院?

但,相反的,如果医院进门就给你查个血常规肝功能来个大全套,走的时候必开一堆药,那么下一次你是不是有个头疼脑热是不是总觉得觉得“还是去看一下安心吧”?

百因必有果,十多年来政府医院严格拒绝安慰性医疗和用药,不仅仅为公立医院的形象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你接触过保险业者就知道,政府医院的医疗账单在保险业是多么强力的证据,也因为政府医院的这种“节省”,才使民众的医疗保费始终维持在可控可负担范围),更成了冠病大流行期间保护医疗体系不崩溃的最大防护盾。

虽然总还会有部分恐慌的人要往急诊室里冲,但理智的绝大多数国人,一起联手守护了我们的医疗系统。哪怕在冠病住院率巅峰期,新加坡中央医院依然可以在三小时内完成一台紧急心脏手术。

关于医疗系统是应该保护民众还是民众应该保护医疗系统的争议,从来也没有停过,但是冠病大流行让我们知道,这两件事本就是相辅相成,只有民众可以保护医疗系统的时候,医院才可以保护民众。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