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探訪,新加坡最嚇人的組屋,到底有什麼玄妙

2021-12-12

來坡這麼多年,

我對組屋區的印象,

一直停留在:

走廊上堆滿雜物、

圖片來自:海峽時報

衣物+兒童車、

圖片來自HWZ Forum

舉頭有神明、

Image adapted from (L-R): Writers Brew & Libby Fu

低頭花草香、

喧囂嘈雜的咖啡店、

圖片來自ASIAONE

還有我最喜歡的遊樂場:

但如果組屋建在墓地旁,開窗可見,你敢住?

根據 The Edge Property 的調查數據顯示,位於荷蘭道大牌 5、6和32號組屋,以及大英國協大道大牌7 和 7A號組屋,由於毗鄰應和會館的客家人墓園,五房式組屋相較於距離墓地較遠的組屋便宜高達5.5%,而四房式則便宜2.3%左右。

下圖為大英國協大道7A組屋的頂樓風景:

再從荷蘭道大牌 32號 的視角眺望一下:

下南洋的客家人

這片坐落在組屋區旁的墓園名為「雙龍山嘉應五屬義祠公墓」,是新加坡保留的最後一處客家人墓地,由客家宗族應和會館(Ying Fo Fui Kun)所建。

應和會館創立於1822年,位於市中心直落亞逸街98號,由來自廣東省嘉應縣五個地區(梅縣, 興寧, 五華, 平遠, 蕉嶺等)的客家移民成立。

1887年,應和會館為客家同鄉及其親屬們買下這塊原本占地40公頃的地皮建祖廟和公墓。

祖廟按照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而設計,屋頂鋪有磚瓦,並在正廳設有空井以調節溫度。廟前的半月池塘充分展現了風水元素,主殿後的祭壇上擺著「五星石」,客家人相信它匯聚著神秘的力量。

客家人

新加坡大約有75%華族人口,其中41%是福建華人、21%為潮州華人、廣府華人15.4%、客家華人7.9%、海南華人6.7%、福州1.9%、興化0.9%,剩餘為其他籍貫。而東南亞約有近300萬客家華人,其中印尼占一半數量,新加坡有大約20萬。

早期客家人聚集在如今的橋北路和橋南路一帶,女性從事建築工地工作,類似「紅頭巾」廣東女工,但客家人佩戴黑色頭巾。也有不少客家人經營藥材生意、眼鏡行和當鋪。

今天為了拍幾張照片跑遍附近組屋區,組屋樓下幾個孟加拉勞工邊坐在地上吃著手抓飯,邊疑惑地看著我來回經過。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一書中提到客家人:

「他們的講話與周圍人不一樣,一直保留有中原古音。」

中原古音雖有待考證,但歷史學者普遍認為客家人原本生活在中原一帶,分別在秦始皇時期、西晉末期「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唐末黃巢起義、北宋「靖康南渡」以及明末清初時期遷移南方。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浦縣高陂鎮唐溪村,也是名副其實的客家人。此外,孫中山先生、葉劍英、廖仲愷、朱德、連泰國的他信(Thaksin Shinawatra)都是客家人。

參考資料:

黃賢強編,2007,《新加坡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莊仁傑,2008,〈新馬客家人與辛亥革命〉。頁 27-45,收錄於黃賢強編《新加坡客家文化與社群》。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客家文化研究室。

王力堅,2012,《新加坡客家會館與文化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客家文化研究室、八方文化創作室。

作者:東北小熊,12歲時來坡留學,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目前在跨國企業任職。

公眾號:心靈熊湯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新加坡家庭還有誰不知道,補貼這樣領,超市購物直接"回血"800新幣!
  • 世錦賽來襲!新加坡「水感地圖」,一秒入水享世界級體驗!
  • 新加坡人300新幣補貼!申請和使用完整流程一文看懂
  • 海上築「新城」!開啟城市發展新篇章
  • 🦀 新加坡香格里拉海鮮自助 1 for 1!每人只要 S$34++ 吃到飽‼️🤤
  • 新加坡「二代」辭職賣魚丸、管香料、做殯葬,把家業做成父女一生羈絆!
  • 新加坡竟有這7個另類小眾的投資平台!1000新起投~
  • 中國東北走出的傳奇女王來新加坡了!「我不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
  • 中國超越日本成為新加坡人六月首選旅遊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