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士也补充,随着其他国家慢慢打开旅游管道,甚至简化入境管控措施,大家也开始认为,病毒虽然可怕,可是生活还是照样得过。
(图:来源自网络)
新跃社科大学人文与行为科学学院讲师蔡慧臻博士指出,人们通常会根据大众的行为来评估疫情所带来的风险。她举例,当他们看到朋友也去商场购物,而且也没有被感染时,他们也可能会跟着做。
然而,她认为,人们或许会低估受感染的风险,以及高估自己控制病毒传播的能力。
“虽然个人卫生仍然是防止冠病传播的关键,但他们可能忽略了触摸脸部,抑或没有保持安全距离所带来的风险;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直接接触到高风险群体。”
两名受访学者都表示,目前关于奥密克戎的资讯依然不明确。如果专家证实奥密克戎的传播率比较高,甚至能够导致人们患上重症或死亡的话,届时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冠状病毒警觉性再次提高。
不过,有些人会到另一个极端,出现“外出恐惧症”,有的也选择谨慎出门。
蔡慧臻表示,他们会把公共场所与感染风险联系起来,比如认为病毒就在电梯按钮上。
“即使他们已接种疫苗,但也担心仍有可能被感染并传播给可能没有接种疫苗的亲人,例如如幼儿或年长的父母。”
林伟杰建议他们可以多了解病毒所带来的实际影响,甚至同那些曾经确诊的朋友,或愿意出门的人多谈一下,慢慢地降低对病毒风险认知评估的偏差。
蔡慧臻则认为,公众若要克服“外出恐惧症”,他们可以循序渐进地恢复活动,先是单独去附近的公园,接着与一两名朋友见面,然后再去商场。
需以平常心面对奥密克戎。
(图:来源自网络)
蔡博士认为,和去年相比,大家已经有足够的数据来了解冠病,对疫情更有把握,进而让大家感到 "更安全"。
林伟杰表示,奥密克戎将不会是冠病疫情下的最后一个变种毒株,而且冠病本身也不是全世界最后一次大流行,因此呼吁公众必须抱着平常心来对待。
“当然,我们要采取一定的防疫措施,可是我们也不可以因为疫情,而决定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离。这样的话,在身心方面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印象。”
面对奥密克戎来袭,到底怕还是不怕?
这段期间会否有信心出门?
对此!各位看官怎么看?
如果您对内容喜欢,期待您的转发,也请您在评论区内留下箴言互动!谢谢!
本文素材,观点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络我们及时删除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