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光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是新加坡人人敬仰的國父,是「花園城市」的締造者。
可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台前英雄在台後卻是個十足的痴情者,他和夫人於1947年秘密結婚,此後相濡以沫63年。
直到夫人去世,他才以兩個告別之吻,將這段動人的愛情彰顯世人。
那麼李光耀夫人到底是誰?他們有過怎樣的故事?著名的「告別之吻」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 豪門千金與落魄才子
李光耀的妻子名叫柯玉芝,是名副其實的富家千金。
柯玉芝的父親是華僑銀行總經理,母親也來自顯貴門庭,因此柯家的家教相當嚴格。
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柯玉芝,不僅長的亭亭玉立,而且才學過人,1937年考入萊佛士書院,成為該校唯一的女生。
後來,柯玉芝又拿到了女皇獎學金,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榮獲法律系一等榮譽學位,這在亞洲女性中還是首例。
那時候的柯玉芝,可以說是閃耀著光輝的公主;
至於李光耀,雖然出身一般,但也的確頗具才能,不僅是柯玉芝的萊佛士校友,而且也拿到了英國女王獎學金。
只不過他留學的學校是倫敦經濟學院,跟柯玉芝不同,再加上柯玉芝比李光耀大三歲,兩人原本不該有什麼交集。
那麼他們是如何走到一塊的呢?
這還得從二戰時期萊佛士書院停課說起。
當時柯玉芝去找姐姐玩耍,在走廊里坐著休息的時候,正好碰到了前來找姐夫楊玉麟的李光耀。
原來當時日軍侵占了新加坡,通貨膨脹嚴重,李光耀和楊玉麟合夥搞了一個膠水生意。
兩人碰面之後,李光耀率先認出了柯玉芝,兩人作為校友也就聊了起來,後來日益熟悉。
1943年,李光耀跟柯玉芝表白,兩人順利走到了一起,只可惜這樁關係卻遭到了柯父和柯母的嚴厲拒絕。
在柯玉芝父母看來,兩人家世差距懸殊,年齡上還差三歲,實在不是良配。
為了不讓女兒和李光耀聯繫,他們甚至將女兒禁足,直到1946年李光耀去英國留學前,兩人都少有相見。
臨走之前,李光耀特意登門告別,在與柯玉芝傾訴情意的同時,也希望她能等等自己。
李光耀原本的設想,是他完成學業,事業有成後回來登門求娶,可是柯玉芝在一陣沉默後卻問道:
「我比你大三歲,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當時柯玉芝已經26歲了,再等一段不知能否能成的姻緣,似乎顯得有些不智。
不過李光耀堅定點頭後,柯玉芝還是回以一笑,答應了。
此後李光耀遠赴英國刻苦求學,而柯玉芝也沒有選擇待在家裡。
她不顧父母反對,重返學園,並在次年就拿到了去英國留學的名額。
1947年末,在異國他鄉重逢的李光耀和柯玉芝結婚了,有情人終成眷屬。
二 相濡以沫,互相成就
學成歸國之後,柯玉芝再次把李光耀帶回了家,這一次柯父柯母選擇了接納。
這不僅僅是因為兩人已經成婚,更是因為他們相互陪伴,有了驚人的成長。
柯玉芝拿到了一等榮譽學位,李光耀更是獲得了雙重第一榮譽學位,兩人旗鼓相當,倒也般配。
學業有成後,李光耀誓要闖出一番天地,而柯玉芝則是用自己的溫柔和才學,陪伴他共同前行。
李光耀喜歡出汗,尤其是在每次演講過後,往往連襯衫都被汗濕了,這嚴重影響他的公眾形象。
為了改變這一點,柯玉芝親自給李光耀挑選了很多透氣的衣服,每一件都經過仔細斟酌。
此外,在李光耀代表罷工郵差與政府談判的時候,也是柯玉芝挑燈伏案,替他細緻敲定了草擬的聲明;
李光耀創立政黨的時候,又是柯玉芝替他把定章程、製作徽章,斟酌演講稿,撫平記者情緒……
在柯玉芝的幫助下,李光耀的政治聲望迅速提升,最終在35歲時就成為了新加坡總理,是全球史上最年輕的一位。
李光耀性格強勢、要求嚴格,做起事來時常會不留情面;而柯玉芝溫婉細膩,恰恰和他形成了互補。
也難怪很多媒體都說:
「柯玉芝是李光耀的第三隻眼,第三隻耳,第三臂膀。」
「如果將李光耀比作一個洶湧的水庫,那柯玉芝就是防洪的堤壩。」
能夠成為李光耀的賢妻,柯玉芝十分高興,可也不乏有一些人替她感到惋惜。
畢竟以她的學識和才能,無論是從政還是走其他路,或許都能走出一番自己的成就。
如今固然是成就了李光耀,成就了他們的家,但她所散發出來的光彩,卻也被李光耀遮蔽了。
畢竟大家都知道打造花園城市的李光耀,又有幾人知曉在他背後默默出力的柯玉芝呢?
面對這種說法,柯玉芝並不掛懷,畢竟人與人的追求不同,她沒什麼「遠大志向」,只期冀著簡單的幸福。
在這一塊,李光耀也的確做得很好,不僅始終如一,而且也把柯玉芝放在心尖上。
2003年,李光耀和柯玉芝一同訪問英國,結果在訪問途中柯玉芝突然中風了。
當時情況非常緊急,李光耀更是慌了神,鄭重拜託英國政府出面協調,以最快速度把柯玉芝帶回國治療。
同時,李光耀還請求航空公司把飛機改成臨時醫院,在返航途中,他始終緊緊地握著柯玉芝的手。
或許是李光耀的深情呼喚起到了作用,柯玉芝最終成功醒了過來,只不過此後身體情況不大樂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於是李光耀又抽出了大量時間,陪伴柯玉芝一同做康復治療,閒暇時候就一起看看書、聽聽音樂,共度溫暖時光。
只可惜柯玉芝當時畢竟年紀大了,患了病也很難根治,2008年病情反覆,使得她直接中風癱瘓在床。
當時醫生明確表示,「柯女士最多只能再活幾個星期了……」
在這種背景下,才有了那充滿深情的兩個「告別之吻」。
三 告別之吻,風雨同歸
其實,在柯玉芝第一次中風時,李光耀就差點被擊垮,是柯玉芝用溫柔與堅強治癒了他。
兩人不僅一起看書聽音樂,同時柯玉芝還會繼續陪伴李光耀出訪,哪怕失去了左邊視野,她也依然樂觀。
用她的話說,中風也算是生命中的一個節點,中風前是一種生活,中風後是另一種而已。
就像公元前和公元後一樣,沒有什麼值得苦惱的。
可是2008年再度中風後,柯玉芝喪失了大量身體機能,這次她也無法安慰李光耀了。
她只能強撐力氣,對著李光耀笑,然後用微弱的聲音說道:
「不要靠太近……會感染肺炎的……」
聽到這裡,李光耀又想起了醫生的囑託,眼淚嘩嘩的就落下了。
想起妻子的堅強和溫柔,他也只能攥緊妻子的手回應:
「不會的,醫生說我的身體很活躍,感染的機率很低。」
由於當時李光耀年紀也很大了,一直在醫院,身體也撐不住,於是只能短暫的回家休息。
在他臨走之前,柯玉芝叮囑他,帶一個桃子回去,記得吃。
因為李光耀平時很喜歡吃桃子,這次柯玉芝生病,前來看望的人送了不少。
聽到這裡,李光耀甚至都不敢回頭了,他知道妻子把自己當做生活的重心,可妻子也是他的心靈港灣啊。
倘若妻子真的如醫生所說的離開了,他該如何是好呢?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李光耀也只能儘可能多的抽時間,來醫院陪伴妻子。
或許是因為李光耀陪伴,亦或者是因為柯玉芝對丈夫不舍。
原本被醫生斷定只能再活幾星期的柯玉芝,居然又頑強的撐了一年多,直到2010年10月才去世。
從2008年7月開始,柯玉芝就回家休養了。
此後幾乎是每個夜裡,她都要聽丈夫說話、讀詩才能安睡。
柯玉芝離世後,李光耀驟然衰老了很多,不過他還是強撐著去葬禮上送了妻子最後一程。
在妻子即將火化時,李光耀將自己的手指放在唇上,然後再輕輕的去愛撫妻子的臉龐。
吻別妻子後,他依舊不願離開,於是有了第2個告別之吻。
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終於隨著這兩個吻而圓滿收場。
此後,李光耀的身體情況也慢慢變得不太好,很多時候只能在床上度過。
不過他並不畏懼死亡,即使是躺在那,臉上也總帶著一份從容與笑意,或許是在期待著另一種別樣的重逢。
2015年,李光耀去世,他用大半身的努力將新加坡締造成了一個花園城市,屬實可敬可嘆。
尼克森更是說過,
「舞台局限了他的發展,倘若他生在另外一個地方,另一個時代,絕對能和邱吉爾等人比肩。」
毋庸置疑,李光耀與柯玉芝的組合,光輝屬實耀眼。
那麼他們究竟對新加坡做出了哪些貢獻?除了花園城市之外,他們還留下了什麼?
四 貢獻卓著,影響深遠
李光耀和柯玉芝的貢獻,主要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方面。
對內,他們幫助新加坡取得獨立,使其經濟蓬勃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經過李光耀夫婦的改革,40年間新加坡經濟平均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7%。
在廉政公署、裕廊工業園區等項目的幫助下,新加坡迅速成為了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此外,李光耀夫婦所主張的高薪養廉,也是頗顯成效。
據說當時新加坡政府工作人員的工資是全球最高的;當然懲罰也重,如果貪污腐敗,可能會被判處鞭刑或死刑。
對外,李光耀夫婦帶動新加坡與中國建交。
很多人都說李光耀和鄧小平非常相似,因為兩人都主張在經濟上實行開放,李光耀甚至親自為鄧小平辯護過。
由於李光耀在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上,做出卓越貢獻,後來還被授予了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此外,李光耀夫婦也是反對獨裁統治,想推近兩岸關係的。
總的來說,李光耀夫婦是對新加坡做出了很大成績的,無愧於國父國母一稱。
另外,由於主要是李光耀站在台前,所以很多人都不知曉柯玉芝的貢獻,這也是不應該的。
除了自身對新加坡貢獻卓著外,他們的三個孩子也都被培養成才,參與到了新加坡的建設中去。
三個孩子都拿到過「總統獎學金」,也就是昔日的女王獎學金,這很了不起,因為這是新加坡高中生的最高榮耀。
另外,大兒子李顯龍還曾在數學領域展露頭角,只不過後來想從政,這才學了公共管理。
二兒子進入劍橋深造,後來又拿到了史丹福大學的理科碩士學位,不比父母當年遜色。
至於女兒,則是成為了一名著名的神經學專家,也很出色。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李家第3代的人才更多。
比如說李繩武,當年從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的時候,成績全系第一,後來又去了史丹福,成為了經濟學博士。
……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人才濟濟的盛況,跟李家的家風和教育有很大關係。
當初李光耀和柯玉芝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互相成就,結婚也不耽誤學習。
作為賢妻良母,柯玉芝更是十分看重對孩子的教育,甚至就連李家的媳婦們,也幾乎個個都是高材生。
有這種教育基礎,再加上一些基因遺傳,自然是很容易誕生學霸的。
如今,柯玉芝已經去世12年了,李光耀也已經去世7年,不過新加坡仍舊走在他們當初定下的道路上。
可以預見的是,他們的影響還會持續很久。人生在世,能做出如此一番事業,又有這樣一份感情,堪稱是無憾了。
希望大家能夠從這對傳奇夫婦的故事中有所收穫,選擇正確的愛情與事業,奮勇前行。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