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除了說明堂食人數有回升的跡象,也探討了外帶或通過點餐應用叫外賣之間的服務水平有何差別,得出了一個大家不太驚訝卻仍然好奇的結論:
大多新加坡人很少或完全不在家煮飯。
市場民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在2018年展開調查,探究新加坡人出外用餐的機率:
近期有調查指出,只有22%的新加坡人每天會在家裡下廚,比上海及倫敦等城市的居民來得低。
新加坡是美食天堂,人們卻無法/沒空/懶得燒一桌子菜,「外食一族」最常給予的理由(藉口)又有哪些?
工作已經夠累,廚房只是擺美
文章一開頭,她描述和一對新婚夫婦友人的對話作為例子,正好說明了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輕一輩為何不在家煮飯的一個關鍵因素。
謝采芹說,某次和對方視頻通話,在線上參觀他們剛入住的新家時發現,他們廚房裡的冰箱「空空如也」,只放了幾罐飲料和酸奶,沒有蔬菜或肉類等食材。
謝采芹就問道:
「你們每天三餐都吃些什麼?」
兩人直言:
「打包咯。等我們放工回到家後,已經夠累了,沒精力煮飯和打掃。」
這句話相信是許多新加坡人的心聲。沒有閒工夫在家料理,攜手建立家庭但家中廚房很少踏入,很關鍵的原因之一,就是已經被工作「折騰」得筋疲力盡。
人力部於202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加坡人每周平均的帶薪工時為44.2小時,實質工時則為44.4小時。
疫情暴發後,許多上班族也變得更忙碌,不管是回到公司上班還是居家辦公,白天不知已動用了多少腦細胞,晚上還得想破頭該煮些什麼,更顯得是一份苦差事。
一周有168小時,假設新加坡人每周平均44小時在工作,扣除每天睡覺八小時(每周56小時),其實還剩68小時。
時間還很充裕,怪只怪新加坡處處都有可外帶食物的地方,無需親臨食閣也能用手機按一按就有餐點送上門。這份便利成了對準忙碌新加坡人胃口的最大優勢。
在家煮比外面買更便宜……嗎? 還有另外一派說法:其實在家烹飪,並不見得會比外頭打包來得便宜?
謝采芹在評論中提及,小販中心售賣的食物經濟實惠,除非是經常下廚,而且是為了要喂飽一家幾口,在家烹飪可能花費更高。
小販中心打包回家吃算不算低廉,其實見仁見智。但也有人反駁,在家下廚絕對划算得多。
理財網站Singsaver去年就細算,自備餐食和外頭打包,成本會不會差很大?
結論是:
如果是在家準備簡單的料理,每餐成本約為5.18新元,打包的話平均得付7新元,換言之,如果一周每餐都自己下廚,可省下42新元。
追根究底,時間成本似乎更是人們腦中最優先考慮的事:
即便自備食物能省錢,但如果十分耗時,很多人就會選擇多花一些錢來買回時間。
不煮飯竟也和生育率減少有關 除了沒時間煮,另一個主因是:沒有下廚的對象。
謝采芹的見解是,隨著新加坡人變得富有,烹飪開始被視為較低等的工作,是一件除非你逼不得已才會做的事,被等同為傭人的分內事。
她說:
「在70年代之前,新加坡家庭比較大(我的祖母和丈夫的祖母各育有超過五個孩子),但隨著生育率下降,多代同堂同住一屋檐下不再是常態,家中有沒有開伙已經不再重要。」
這與另一個問題脫離不了關係:既然不必煮給別人吃,只需管好自己的胃,一些新加坡人就乾脆不學廚藝了。
紅螞蟻找到八年前的這組數據:
93%的新加坡人坦言非常愛吃美食,但46%形容自己入不了廚房,廚藝屬「有限公司」,甚至有19%自認是「烹飪災難」。
時隔多年,這組數據相信會有上升的趨勢。
生活忙得不可開交,好好烹煮一頓飯對很多新加坡人來說並非易事。儘管如此,因為熱愛烹飪還是會在工作後下廚的人,應該還是不少的。
有趣的是,雖然鮮少在廚房露兩手,但上述同一項調查也揭露,高達85%的受訪新加坡人,都希望能增進廚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