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1月8日開放國內民眾出國的「解放日」即將來臨,上述話題無疑是個大哉問。
尤其在各國開始實施不同調的「對中防疫政策」後,究竟什麼才是最妥當的做法,更是頻頻引起各界熱議。
目前,英美日韓等國已先後宣布對中國旅客祭出特別入境措施,但幾個頗受中國遊客喜愛的東南亞國家,包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選擇按兵不動。
然而在新加坡和馬國,官方、專家及一般民眾對此看法呈現一定程度的分歧,基本可總結為:
官方及專家老神在在,民間擔驚受怕。
中國數據不可靠致人心惶惶 中國自放棄清零後,各地確診病例急速飆升,後來更宣布不再公布每日確診數字。
從官方論調來看,當地疫情處於可控狀態,且自防疫限制放寬以來,中國當局也只在12月7日那天公布了15起死亡病例。
但與此同時,中國各地醫院擠兌和殯儀館爆滿的情景,卻讓外界難以置信官方數據呈現出的「歲月靜好」。
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估計,由於缺乏廣泛的疫苗加強針接種行動及其他減少病毒影響的措施,中國在冬季可能會有近100萬人因冠病死亡。
健康數據公司Airfinity則預估,中國每天將有1萬1000起冠病死亡病例及180萬起確診病例,在今年4月底前,死亡病例總數可能多達170萬。
世衛總幹事譚德賽就指出,由於中國的疫情數據匱乏,一些國家針對中國採取的邊境措施是「可以理解的」。
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義大利等國日前相繼宣布,來自中國旅客必須提供冠病檢測陰性證明,或接受落地采檢。
其中,作為中國遊客熱門旅遊景點的日本和韓國可謂步步為營,兩國除了要求中國旅客抵境後需接受冠病檢測,還限制了來往中國的航班數量。
新加坡政府目前的姿態是:持續密切觀察全球疫情,如有必要將收緊邊境防疫措施,但現階段不會有任何「差別待遇」。
這意味著,新加坡不會跟進對中國入境旅客採取較嚴格的防疫措施。
網民:「別好了傷疤忘了痛」 部分本地網民對此憂心忡忡。
幾位蟻粉留言表示,擔心三年前的夢魘再度上演。
「當初新加坡疫情是怎麼起來的還歷歷在目,怎麼好了傷疤忘了疼呢?」
「肚子吃飽了就忘了那三年的饑荒。」
「很擔心歷史會重演……」
還有一些本地網民呼籲當局效法其他國家採取預防措施,因為國人已不想再經歷一次病毒阻斷措施。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什麼大多數國家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但我們不是?我們比其他人更好嗎?請不要玩……我們不想再次封城!」
《海峽時報》的一位讀者投書表示,她對我國決定維持現狀,不對中國旅客採取額外措施的決定深感憂心。
她認為,政府在這件事情上,應該採取最保險的策略,「寧可犯錯也應謹慎」(err on the side of caution),以免這三年來的抗疫努力功虧一簣。
「過去三年,我們國家已在社會和經濟層面犧牲了許多,才有了今天。如果我們又因故封城,那將會是一件遺憾的事。」
馬國衛生部早前宣布將檢測來自中國航班的污水,同時對所有旅客進行體溫檢測,但並未效法日韓等國,要求進一步冠病檢測。
不少當地民眾因此認為政府「做得不夠」。
據《星洲日報》報道,一些馬國網民跑到首相安華的臉書留言,呼籲他效法其他國家採取預防措施,限制中國旅客入境。
就連旅遊活動恢復下首先受惠的馬國旅遊協會(MATA)日前也促請馬國當局在中國疫情趨緩前,暫時禁止中國遊客入境。
民間群情洶湧,迫使馬國旅遊部長張慶信親上火線,呼籲網民勿作出不友善評論,以免中馬兩國情誼,並稱這樣會讓中國遊客感覺到馬國不歡迎他們。
專家認為不必反應過度 無論如何,一些本地專家及外國專家的看法和民眾觀點並不一致。
專家認為新加坡不必針對中國旅客採取特別措施的理據主要有兩點:
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及本地傳染病專家梁浩楠醫生等專家皆抱持類似觀點。
古阿烈副教授指出,隨著大部分國人已感染冠病,這能確保國人在疫苗之外,多了一層保護。
本地傳染病專家梁浩楠醫生則表示,他相信在中國肆虐的變種毒株如BA.7很可能已登陸我國,但並未突破新加坡的群體免疫力,因此無法「濺起火花」。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也認為,疫苗高接種率加上自然感染,已使本地形成「混合免疫力」。這種情況下,中國此波疫情不會對我國醫療體系造成太大風險。
變種也不必過於擔心
另一方面,部分專家也認為,即使冠病再度變種,也沒那麼可怕。
梁浩楠醫生指出,奧密克戎以降各種變異株的症狀越來越輕微。他認為,未來有一天冠病甚至可能演進至「今天喉嚨痛,明天就快速復原」的地步。
古阿烈副教授則表示,目前雖難以預測新變異株會不會在本地造成更大規模疫情,並導致住院率上升,但他點出,一年前奧密克戎出現後,其實沒有任何一種新毒株造成更大風險。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院教授金冬雁上個月亦指出,全球有很多地方已經歷過大規模感染,但更致命或更容易引發重症的變異株並未隨之出現。
「我不是說致命率更高的變異株完全不可能出現,但它出現的可能性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