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ART SG的舉辦地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
下:ART SG展覽現場
今年1月12日至15日,首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在新加坡的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舉行。新加坡,成為一大批圈內從業者的2023「藝術之旅第一站」。
即使是和2022年參展商數量稍有恢復的香港巴塞爾展會,或是和反應熱烈的第一屆首爾弗里茲展會相比,首屆ART SG的參與度也絲毫不遜色,一共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150家畫廊參加,是新加坡乃至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藝術博覽會。
對來自中國的畫廊從業者、藝術愛好者來說,這也是疫情3年來首趟往返都不用隔離,「非常絲滑的藝術之旅」。共有15家來自中國內地的畫廊現身新加坡,包括上海的香格納畫廊、沒頂畫廊、德玉堂畫廊、 LINSEED,以及北京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馬刺畫廊、墨齋等。
最近社交媒體上很火的公共藝術作品《瞬時》,出自新加坡國立美術館策劃的「Light to Night 2023: Here and Now」項目展覽現場
圖片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除新加坡藝博會外,持續深耕東南亞本土藝術的第5屆S.E.A. Focus展會在1月6日至15日在新加坡舉辦。同期,城中還有數十家公立藝術館、博物館,和畫廊、私人藝術機構,推出新展及上百場公共藝術活動,很多機構雖然年輕,但是先鋒、個性鮮明。以下是我們精選的10個新加坡藝術打卡點。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2015年開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Darren Soh
圖片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2015年開館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坐落於市中心。美術館的建築由政府大廈和最高法院大廈兩棟建築改建而來,總占地面積達到64,000平方米。從籌備、改造到最終開館,國家美術館一直受到各界的關注。2015年,開幕僅僅兩周,美術館就迎來了超過17萬訪客。
「Light to Night 2023: Here and Now」展覽現場
攝影: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s
圖片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2016年,為了慶祝美術館開館一周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組織了第一屆Light to Night藝術節的雛形。2018年,第二屆Light to Night回歸,並發展得更加完整,不但有策展主題「色彩感知」(Colour Sensations),還委任了包括teamLab在內的先鋒藝術家團體進行創作。
2023年新加坡藝術周期間,Light to Night藝術節再度重磅回歸,國家美術館圍繞主題「此刻此地」(Here & Now),聯合了亞洲文明博物館、濱海藝術中心、維多利亞劇院與音樂廳等機構共同呈現了一系列燈光藝術裝置和藝術活動。
Atelier Sisu,《瞬時》
「Light to Night 2023: Here and Now」展覽現場
攝影: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s
圖片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在國家美術館前的草坪上,澳大利亞藝術團隊Atelier Sisu創作了大型裝置《瞬時》(Ephermeral)。這些略微反光的巨大彩色圓球,宛如陽光下的氣泡,卻又比脆弱的泡沫更加長久,帶給觀眾沉浸而夢幻的體驗。
菲利斯·弗蘭克,《脈搏》
「Light to Night 2023: Here and Now」展覽現場
攝影: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s
圖片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除了裝置,夜間投射在這些藝術機構外牆上的投影,也是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格迥異的創作投射在古典的建築表面,帶給觀眾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其中,在維多利亞劇院的外牆上,厄瓜多藝術家菲利斯·弗蘭克(Felix Frank)帶來了作品《脈搏》(Pulse)。除了黑白的燈光紋理,弗蘭克還為作品加上了背景音,音調所在的432赫茲,被認為具有療愈、使人平靜的作用。
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
(ArtScience Museum)
2011年創立
位於濱海灣金沙的藝術科學博物館
在ART SG的舉辦地濱海灣金沙,有一座外形像蓮花一樣的特別建築,和濱海灣金沙酒店交相呼應,它就是2011年成立的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建築本身由著名建築師摩西·薩夫迪(Moshe Safdie)打造。作為新加坡首個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博物館,開幕當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親自到場舉行揭幕儀式。
整個博物館分21個展廳,展廳面積達到6000平方米。自開幕以來,藝術科學博物館與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機構合作,帶來高質量的展覽。比如2012年,博物館與安迪·沃霍爾美術館合作,帶來了新加坡世上規模最大的沃霍爾作品展。
帕翠西亞·皮奇尼尼
《The Field》,2018 &《The Bond》(2016)
裝置圖
《Patricia Piccinini: Curious Affection》
澳大利亞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攝影:Natasha Harth
照片由 QAGOMA 提供 藝術科學博物館正在舉辦近期備受關注的澳大利亞藝術家帕翠西亞·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新個展「你我相連」,展示了皮奇尼尼具有標誌性的「神秘生物」。整個展廳呈現超現實風格,藝術家通過創造這些形似變種人或是外形生命的雕塑,來提醒人們關注,在科技時代下,人類與其他物種及整個生態之間的關係。 新加坡美術館 (Singapore Art Museum,簡稱SAM)
1996年創立
新加坡美術館
圖片來自新加坡美術館官網
新加坡美術館創立於1996年,是當時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規劃建立的5家分支博物館之一,也是當時新加坡第一家美術館。
美術館的籌建計劃由場館改造開始,建於19世紀的前聖約翰書院(Former Saint Joseph's Institution)被規劃為美術館的新館址。2019年,SAM決定關閉該館址進行維修,預計2026年翻新完成。2022年,美術館宣布將在丹戎巴葛分銷園區域(Tanjong Pagar Distripark)建立全新展廳。這個兩層的展廳空間,讓新加坡美術館成為了這個歷史文化街區的新核心。
新加坡雙年展「Natasha" 丹戎巴葛分銷園空間展覽現場
圖片來自新加坡美術館
將近30年的時間裡,SAM輸出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展覽,同時也建立起了自己在東南亞當代藝術上的重要收藏。從2011年開始,SAM還從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The National Arts Council)手中接棒,承接起組織新加坡雙年展的任務。
目前,在SAM的展廳中仍然在展出的是第7屆新加坡雙年展。與以往不同的是,本屆雙年展並沒有主題,策展團隊為這次展覽取名「娜塔莎」(Natasha),策展方式頗為創新,意在觸發一種新的與世界建立關係的方式。
STPI創意工作坊及畫廊
(STPI - Creative Workshop & Gallery,簡稱STPI)
2002年創立
STPI創意工作坊及畫廊
圖片來自STPI創意工作坊及畫廊
STPI創意工作坊及畫廊是新加坡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機構之一,創立於2002年,其前身是新加坡泰勒版畫研究院(Singapore Tyler Print Institute)。
STPI內部
圖片來自STPI創意工作坊及畫廊
在新加坡建立版畫研究院的想法,最初由20世紀美國印刷、版畫大師(肯尼斯·E·泰勒(Kenneth E. Tyler)於1990年代中期提出。2002,STPI正式開幕後的幾個月,創始人泰勒便因為運營理念不合而離開,機構由余美惠(Emi Eu)接管。
至今,她已領導了機構近20年,STPI也從一個僅有3名員工的畫廊,發展為如今和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並駕齊驅的新加坡當代藝術核心機構。
藝術家邱志傑(上)和孫遜(下)都曾在STPI進行駐地
圖片來自STPI創意工作坊及畫廊
創立之初,STPI就開放了藝術家駐留項目,邀請各地藝術家前往新加坡探索多元文化。我們熟悉的中國藝術家徐冰、林天苗、邱志傑、展望、孫遜、郝量,以及泰國著名當代藝術家裡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韓國藝術家徐道獲、梁慧圭等,都曾參與過STPI的駐留。
藝術家蔡艾芳
攝影:Toni Cuhadi
蔡艾芳 《Pathway #2, Steadfast》 ,2022 Genevieve Chua / STPI
圖片致謝藝術家及STPI – Creative Workshop & Gallery, Singapore
新年伊始,STPI帶來了新加坡藝術家蔡艾芳(Genevieve Chua)的個展「grrrraaanularrrrrrr」。蔡艾芳曾於2011年和2019年在STPI駐留,本次新展展出了她2021年以來的實驗成果,包括一系列造型畫布創作(shaped cavases)、砂紙作品和水泥構成物。
S.E.A. Focus
2019年創辦
S.E.A. Focus展會
圖片來自S.E.A. Focus
今年新加坡藝術周期間,本土展會S.E.A. Focus於1月6日到15日期間舉行。
相比起明確以「國際藝博會」定位的ART SG,S. E. A. Focus的定位更接近「小而精」的藝術市集。展會以東南亞藝術作為關注的核心,除了畫廊以外,還常常出現非盈利藝術機構。
S.E.A. Focus過往展覽現場
圖片來自S.E.A. Focus官網
這個獨特的定位與S.E.A Focus背後的發起者——STPI畫廊相關。在國家藝術理事會等官方機構的支持下,STPI畫廊於2019年創立這個小型展會。
在S.E.A. Focus項目總監余美惠(Emi Eu)看來,這個展會和Art SG並不互相衝突,她曾表示:「S.E.A. Focus並不是主角,我們更像是地區畫廊和非盈利機構的中間人,我們為他們提供了平台。而ART SG展會則是為了將畫廊和買家相連接,都是藝術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傅丹@回空間,廣州,2022 攝影:溫鵬 由藝術家和維他命藝術空間惠允
維他命,2023
「傅丹:無題」於「 S.E.A. Focus 2023: a world anew」 展覽現場 新加坡,2023 攝影:JONATHANTYL 圖片由藝術家和維他命藝術空間惠允 維他命,2023。傅丹作品藝術家, 2023 2023年,第五屆S.E.A. Focus仍然保持著25家參展畫廊的小規模,帶來5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主辦方還為展會規劃了一個策展主題「一個新世界」(a world anew),意在探討後疫情時代,東南亞地區在期待新開始的大背景下,如何用有限的資源,發掘新的機遇和潛力。 在本屆展會的畫廊名單中,不乏中國機構的身影,比如來自廣州的維他命藝術空間。本次項目由M Art Foundation與維他命藝術空間聯合呈現,帶來丹麥籍越南裔藝術家傅丹(Danh Vo)的藝術項目《無題》,展現藝術家關於身體、思想、意識形態與技術等複雜關係的思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S.E.A. Focus展覽現場 圖片來自S.E.A. Focus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東南亞藝術的發展,S.E.A. Focus展會和新加坡藝術美術館今年共同創立了一個藝術基金,用於從展會中購買、收藏藝術作品。基金會每年將有2.5萬美元的啟動款,而這筆資金則來自香港資深藏家夫婦羅揚傑(Alan Lo)與黃佩茵 (Yenn Wong)。
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陳維德(Eugene Tan)、副館長Ong Puay Khim,和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現當代藝術部亞洲藝術副策展人馬唯中,組成評審委員會,將對選中的作品,共同作出選擇、判斷。
總監余美惠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這個提案在新加坡落地——這是一種在藝術界的其他地方已經存在,但在東南亞卻是首次出現的形式。我們希望這一模式可以發掘更多未來的藝術人才,並且在新加坡培養更多贊助人,就像我們在機構層面所做的一樣。」
象畫廊
(Gajah Gallery)
1996年創立
象畫廊展覽空間
圖片來自象畫廊
成立於1996年的象畫廊,是新加坡當代藝術的資深參與者之一。從蒙克山(Monk’s Mill)的一個小空間開始,象畫廊不斷發展壯大。如今畫廊已經搬到了丹戎巴葛分銷園文化區的一個設計空間中。
深耕東南亞藝術的象畫廊,還在2012年,與印尼藝術家Yunizar合作,在印尼的日惹市(Yogyakarta)開設了一個名為Yogya Art Lab(YAL)的藝術空間。以一個藝術中心的形式,為不同媒介藝術家的創作提供實驗平台。
作為東南亞藝術的引領者,對今年ART SG的開幕,象畫廊顯得「野心勃勃」,創始人Jasdeep Sandhu曾對媒體表示:「這可能是最合適的時機,我們畫廊也願意借這個契機,在藝博會上呈現我們有史以來最大的展覽。」
上:Jane Lee「Neti, Neti」象畫廊展覽現場
下:Jane Lee,
《I Am Not I Am #2》,2023 Digital Print on Acrylic with Resin
圖片來自象畫廊
目前,象畫廊的空間中正在展出新加坡著名藝術家Jane Lee的個展「Neti, Neti」。在梵文中,「Neti, Neti」意為「不是這個,不是這個」,這個短句在藝術家「尋找自我」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Jane Lee的創作常常模糊繪畫和雕塑的邊界,這次展覽中,她也帶來了14件新作品。這些作品參考了藝術史上的代表性繪畫,並從根本上改變了它們的材質、比例和尺寸,從而挑戰了不同藝術領域之間的界限。
Cuturi Gallery
2019年創立
Cuturi Gallery
圖片來自Cuturi Gallery官網
在新加坡活躍而多元的文化領域中,不乏一些跨界的藝術新勢力。比如畫廊主凱文·庫圖里(Kevin Cuturi)就是從科技領域轉投藝術領域。
他曾分享:「我讀書時學習的是物理,並沒有學習藝術。我在幾個不同的創業公司以及亞馬遜都工作過,但我對藝術有著極大的熱情。當我來到新加坡並看到這裡的基礎設施建設後,我希望將我對藝術的熱情付諸實踐。」
2019年,庫圖里創立了Cuturi Gallery,畫廊坐落於一棟三層的白色小樓中。在畫廊介紹中,Cuturi Gallery將自己定義為「下一代的畫廊」,畫廊代理的藝術家也更偏年輕,許多都是80後、90後。
上:凱魯丁·瓦哈卜
《SUMPIT》, 2022
Acrylic on canvas
下:凱魯丁·瓦哈卜「土地的形狀」展覽現場
圖片來自Cuturi Gallery官網
當前,畫廊正在展覽90後藝術家凱魯丁·瓦哈卜 (Khairulddin Wahab) 的個展「土地的形狀」(Shape of Land),展出了藝術家基於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創意駐地項目的研究,並通過文獻中對土地的視覺表達,探討這些資料中暗含的歷史根基和權力系統。
白石畫廊新加坡空間
2023年1月揭幕
白石畫廊新加坡空間
圖片來自白石畫廊
今年,在新加坡有新動作的還有白石畫廊。創立於1967年的白石畫廊是日本的一個老牌畫廊,代理了日本、韓國、中國的許多重量級藝術家,比如前川強、李禹煥、奈良美智、六角彩子等。白石畫廊在亞洲許多文化地標都有空間,包括日本東京銀座、輕井澤,中國香港H Queen's和中國台北。
2023年1月6日,白石畫廊的新加坡空間正式開幕,這是畫廊目前在亞洲的最大空間,占地面積達到13,000平方英尺(約1208平方米),空間由享譽國際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打造。
嶋本昭三
《無題 SHIM-128》
1990年代
江上越
《彩虹-2022-W-42》
2022年
白石畫廊為新空間的開幕策劃了兩個展覽,分別為群展「我愛新加坡」及青年藝術家江上越的個展「川流不息,然其水非原水。浮沫漂於積水,此消彼起,未可久存」。
前者是畫廊代理藝術家的一次集體亮相,展出了84位藝術家的上百件作品,其中包括具體派和戰後藝術家手筆的美術館級別作品,帶來吉原治良、嶋本昭三、白髮一雄、草間彌生、菲利普·考爾伯特、陳英傑等藝術家的創作。
後者則為備受矚目的日本青年藝術家江上越的一次個人展示,展覽的題目取自日本平安時代末期詩人鴨長明的作品《方丈記》,描述了800年前發生在日本的一次瘟疫,旨在表達自然災害下對人類本性的思考。
香格納畫廊 新加坡空間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2012年創立
香格納畫廊新加坡空間
圖片來自香格納畫廊
2022年9月,香格納畫廊剛剛舉辦了展覽「入口 , 香格納新加坡10周年特展」,以紀念畫廊進入新加坡的第一個十年。展覽由中國藝術家張恩利,攜手三位東南亞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和趙仁輝共同呈現。
藝術家在香格納畫廊進行表演講座
圖片來自香格納畫廊
今年1月,香格納畫廊除了參與了第一屆ART SG藝博會以外,也在位於吉門營房園區(Gillman Barracks)的空間中,帶來了印尼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的個展「Unpacked」。
蘇若道默是一名享譽國際的表演藝術家,她的表演常常融合了身體動作、舞蹈、攝影等不同方式。在香格納畫廊的新項目「Unpacked」中,藝術家將用演講的形式,表演一系列詩意和具有挑釁意味的行為藝術。
大田秀則畫廊 新加坡空間
2012年創立
大田秀則畫廊新加坡空間
圖片來自大田秀則畫廊官網
同樣在2012年入駐了吉門營房園區的,還有來自日本的大田秀則畫廊。這家1994年創立於東京的畫廊,選擇了新加坡作為自己藝術版圖的第二站。
畫廊的創始人大田秀則曾在2014年的一次採訪中分享:「人們常常將新加坡稱為』中心』(hub),新加坡有著成為大型藝術中心的潛力,而我希望參與其中。」
「草間彌生:近作」展覽現場
圖片來自大田秀則畫廊官網
在畫廊的新加坡空間中,大田秀則畫廊常常會呈現亞洲藝術家的展覽。2021年,畫廊帶來了草間彌生的個展「近作」,呈現了藝術家的黑白單色繪畫,和宛如水滴狀的金屬裝置《雲》(2019)。2022年,中國藝術家陳維的個展「舊事如新」舉辦,帶來一系列攝影作品以及一件LED燈光雕塑。
黃漢明 《NUMBER 2 FROM PICTURES FROM THE WAYANG SPACESHIP》 2022
黃漢明,圖片來自大田秀則畫廊
大田秀則畫廊正在舉辦藝術家黃漢明(Ming Wong)的個展「來自太空大戲台的圖片」,是這位藝術家近10年來在新加坡的首次個展,現場展出了一系列用拼貼技法創作而成的作品,探討了中國傳統戲劇與未來、科幻之間的聯繫。
上:清晨的濱海灣金沙 攝影:Ivan Bandura 下:觀眾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吳冠中畫廊看展
圖片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為什麼要關注新加坡的當代藝術發展?新加坡有怎樣的優勢?
其實不難理解,在香港、首爾之後,新加坡為何能成為大型國際性藝術博覽會的又一個落腳地:處於馬六甲海峽交通要道上的新加坡,不但具有交通和語言上的便利,還在2010年時開放了一個占地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的新加坡自由港(Le Freeport),為藏家提供兼具私密性、安全性及稅收優勢的藝術品倉儲服務。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一直積極主動地扶植藝術產業。2012年,由政府牽頭改造的吉門營房園區正式落成。吉門營房在英國殖民時期曾是英軍軍營,新加坡政府將其改造為藝術園區後,當即吸引了包括香格納畫廊在內的13家畫廊進駐。
在2013年,國家藝術理事會為了最大限度聯動吉門營房園區和當時的「藝術登陸新加坡」展會帶來的群體效應,推出了首屆「新加坡藝術周」。從此以後,新加坡藝術周在每年1月份舉辦,為城市帶來濃郁的藝術氛圍。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政府大廈翼
圖片來自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通過10年來密集的自上而下的改造、積累,又加上發達的經濟、科技的加持,新加坡已經漸漸搭建出完整的藝術生態鏈,並實現了以自身為中心,向外輻射到印尼、泰國等周邊東南亞國家,與澳大利亞也關係密切。
將藝術和本身的「樞紐」身份相結合,「獅城」新加坡能夠使本土及國際觀眾找到不同的切入點,領略藝術魅力。
編輯:駱紫妍
責編:葉荔
來源:獅城新聞 www.shicheng.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