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加坡住建局的数据统计,超过85%的新加坡人都住在“组屋”里,所以很多人误认为住在组屋里的都是穷人,这个观点说对也不对,因为新加坡有“人民组屋”和“产权组屋”两种区别。
人民组屋就是新加坡政府修建的廉租房,所有权归政府,居住者只有使用权。但是,当居住者有了购买能力后,可以优先以政府制定的优惠价格买下居住的组屋,这个时候的人民组屋就会转变成产权组屋,所有权从政府转变为私有(必须家庭购买,35岁仍是单身只能买小户型,买下组屋住满五年后方可转售)。
在2008年时,新加坡只有7%的公民还住在人民组屋里,只能说这部分组屋的居民是低收入群体,并不代表所有住在组屋里的新加坡人都是穷人,因为新加坡除了组屋以外的商品房,全部都是高档住宅,年薪不过百万都不敢想到那种。
由于组屋建造时优先考虑居住,所以大部分组屋的空间都很局促,部分组屋甚至没有客厅、杂物间和厨房,21世纪之前的组屋几乎都没有烟道(组屋禁止擅自打孔),这也给生活在组屋里的新加坡人造成了不少困扰,尤其是没有厨房。
再加上大多数新加坡移民都是劳工和上班族,买菜做饭不仅费时费力,还不一定省钱,间接推动了新加坡的“国民食堂”发展。
好莱坞制作的第一部全亚裔商业电影《疯狂的亚洲富豪》,里面有这么一组镜头:一群挥金如土的亚洲富豪,下飞机后的第一顿饭不去米其林餐厅和高档海鲜酒楼,不约而同最后都聚在小贩中心里大快朵颐。
这个小贩中心就是新加坡人离不开的“国民食堂”,202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新加坡一共有130多家“国民食堂”,基本大同小异,只有少部分会划出专门的印度菜和清真菜区域,其余清一色以中餐为主,区别是每家食堂的招牌菜不同,口味也略有咸淡。
既然是“国民食堂”,那定价自然也是国民水平,常见的炒面、饮料、汤饭、小吃等等都在1-5新元以内,海蛎煎、手撕鸡、糖醋鱼等家常菜4-8新元,类似烤鸭、叉烧、烤五花肉拼盘这样的硬菜价格,基本不会超过18新元。
今年86岁的食堂林老板出生于二战日据期间,祖籍福建南平,听说有福建老乡来吃饭,特地找来史料开始解说:新加坡“国民食堂”最早诞生于1819年的英殖民时期。
原来,当时的新加坡港口主要承载发往欧洲的橡胶与矿石等海运货轮,大量来自中国、印度和马来半岛的强壮劳动力,负责港口物资的装卸工作,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劳工,虽远离家乡却也忘不了家乡的那份美食,于是码头边就有了移动摊贩在售卖小吃,为了统一管理,英国人干脆划出专门的区域方便劳工吃饭,这就是最早的“国民食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