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加上2020年爆發的冠病疫情,讓許多國家和企業意識到地緣政治,可能危及產業生存。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全球正持續上演大型的供應鏈大轉移,一波又一波的企業外遷潮,東南亞國家將漁翁得利!
東協成員國當中有10個國家,但有4國就有三重身份,包括汶萊、新加坡、越南和馬來西亞,他們同時是東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成員國。這些先決條件,讓這幾個國家具備更多利好因素。
在疫情的兩年多,各行各業進入寒冬。在馬來西亞,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是經濟一大支柱,有超過120萬多家,占全國企業總數97.4%,很多微型和中小企業停業後終於迎來春天。經商環境和一個國家的政策息息相關,放眼大馬國內過了年關之後備受關注的,莫過於由馬來西亞團結政府即將提呈國會的2023年財政預算案,備受關注。
中小企業要如何把握內在和外圍的利好因素,迎接新一輪發展和擴大業務的契機,在後疫情時代再創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