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節,總是會有一番採用何種英文翻譯的爭論,成為一道不會缺席的「年菜」。這一天到底是「Chinese New Year」還是「Lunar New Year」,亦或冠以其韓國、越南稱謂,不妨追本溯源,「共襄盛舉」,從曆法說起。
世界各地先民都曾根據所在地域,發展出不同的曆法系統。有單純以地球繞太陽公轉而制定的陽曆(solar calendar),如今日通用的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也有單純以月亮繞行地球而制定的陰曆(lunar calendar),如伊斯蘭曆;還有日月運行一併考慮的陰陽曆(lunisolar calendar),如中國農曆。陽曆中的月份與月亮的圓缺並無固定關係,而陰曆每年歲首也不固定在某個季節。
古時,由於觀測數據有限,加之天文知識的不斷累積,前代的推算在數百年後,誤差漸大,無法準確對應天文現象,對於天文預測精度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便制定更為精確的的曆法。
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有西漢《太初曆》、南齊《大明曆》、唐代《戊寅元歷》、元代《授時歷》以及明代《崇禎曆書》。其中,元代由郭守敬主持編纂的《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一歲,與後來通用的格里曆一年平均長度相等。
制定曆法並不是單純的科學活動,一直以來都有深刻的政治意涵和文化意義。
中國古時只有官方才可以修訂曆法,通過「定正朔」(確立歲首)來凸顯正統性,而四方「奉正朔」以表示臣服。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天文現象也對應著政治得失,指導農事和日常行事之吉凶宜忌,準確預測天體運行軌跡便十分重要。
在西方,天主教廷於十六世紀改革羅馬時期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頒行格里曆。新教徒起初並不願採用新曆,而東正教會至今依舊採用儒略曆,導致雙方的聖誕節落在不同日。不久前,許多烏克蘭教堂改從格里曆慶祝聖誕節,以與同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劃清界限。
朝鮮半島、越南和琉球地區政權長期奉中原王朝為正朔,與之相始終。元明清三朝,均遵從以北京為地理標準的中國曆法。每年十月,朝廷頒布次年曆書,亦會賜給藩國。在脫離宗藩關係後,朝鮮與越南也開始以清代《時憲歷》為藍本,根據各自地理方位測算制歷,體現其獨立性。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改用格里曆,以新曆1月1日為歲首,而民間仍依舊曆舉行節日慶祝活動。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因此定舊曆新年為「春節」,批准放假。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曾試圖使民眾依據新曆慶祝新年,終不了了之。
今日,在日本以外的東亞地區,人們仍然跟隨舊曆進行節日慶祝等文化活動。
二十世紀下半葉,東亞其他國家經濟力量崛起,去往英語國家的移民增多,帶去了本民族的年俗活動,譯法爭論也隨之而起。
事實上,這不一定是個「翻譯」問題,因為翻譯之中,首先牽涉的是概念是否理解準確的問題。
最後,祝願諸公宏「兔」大展,新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