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Chinese New Year還是Lunar New Year,正月初一誰家年?

2023-01-26

五雲迎曉日,萬福集新春。

每逢新春佳節,總是會有一番採用何種英文翻譯的爭論,成為一道不會缺席的「年菜」。這一天到底是「Chinese New Year」還是「Lunar New Year」,亦或冠以其韓國、越南稱謂,不妨追本溯源,「共襄盛舉」,從曆法說起。

中國雲南大理迎接2023兔年。(法新社)曆法是人類通過天文觀測,計量時間,推算天文現象的一套法則,編成日曆,指導人們日常生活。

世界各地先民都曾根據所在地域,發展出不同的曆法系統。有單純以地球繞太陽公轉而制定的陽曆(solar calendar),如今日通用的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也有單純以月亮繞行地球而制定的陰曆(lunar calendar),如伊斯蘭曆;還有日月運行一併考慮的陰陽曆(lunisolar calendar),如中國農曆。陽曆中的月份與月亮的圓缺並無固定關係,而陰曆每年歲首也不固定在某個季節。

2022年的最後一個月圓之夜,這一天的月亮又稱「冷月」(Cold Moon)。(路透社)中國先民採用陰陽曆,追求每個月份與月亮圓缺相應,每個節氣與一年四季相合,體現中國思想陰陽調和、四時有序的深厚傳統,與漢族地區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

古時,由於觀測數據有限,加之天文知識的不斷累積,前代的推算在數百年後,誤差漸大,無法準確對應天文現象,對於天文預測精度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便制定更為精確的的曆法。

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有西漢《太初曆》、南齊《大明曆》、唐代《戊寅元歷》、元代《授時歷》以及明代《崇禎曆書》。其中,元代由郭守敬主持編纂的《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一歲,與後來通用的格里曆一年平均長度相等。

《坤輿萬國全圖》右下角的天地儀。(維基百科)明末崇禎皇帝開局制歷,由徐光啟結合當時歐洲天文學知識與數據校正交食(如日食月食)預測精度,並改革制定節氣的方法,編纂《崇禎曆書》。今日農曆,便是以《崇禎曆書》的規則為基礎,由紫金山天文台根據現代天文方法,重新校對而成。

制定曆法並不是單純的科學活動,一直以來都有深刻的政治意涵和文化意義。

中國古時只有官方才可以修訂曆法,通過「定正朔」(確立歲首)來凸顯正統性,而四方「奉正朔」以表示臣服。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天文現象也對應著政治得失,指導農事和日常行事之吉凶宜忌,準確預測天體運行軌跡便十分重要。

《崇禎曆書》。(推特)明末喪亂,《崇禎曆書》未及頒布,明朝便已滅亡。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將《崇禎曆書》改名為《西洋新法曆書》,獻給清廷。為了促進傳教,湯若望對原版中不利於新法的內容有所刪節,以顯示新法的優越性,而清朝初立,也迫切需要一部新曆法來增進自身的合法性,以《時憲歷》的名義頒布。

在西方,天主教廷於十六世紀改革羅馬時期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頒行格里曆。新教徒起初並不願採用新曆,而東正教會至今依舊採用儒略曆,導致雙方的聖誕節落在不同日。不久前,許多烏克蘭教堂改從格里曆慶祝聖誕節,以與同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劃清界限。

北馬其頓的東正教信徒依循儒略曆(Julian calendar),在2023年1月7日慶祝聖誕節。(法新社)中國曆法對周邊國家亦影響深遠。日本曾長期使用唐代《宣明歷》,直至十七世紀後期,才參考元代《授時歷》,運用當時天文知識,以日本為坐標,獨立制歷。明治維新後,日本改用格里曆,一切年俗節慶也改從新曆舉行。

朝鮮半島、越南和琉球地區政權長期奉中原王朝為正朔,與之相始終。元明清三朝,均遵從以北京為地理標準的中國曆法。每年十月,朝廷頒布次年曆書,亦會賜給藩國。在脫離宗藩關係後,朝鮮與越南也開始以清代《時憲歷》為藍本,根據各自地理方位測算制歷,體現其獨立性。

橫濱市唐人街慶祝農曆新年。(法新社)以韓國為例,由於首爾與北京採用不同時區,因此通過月亮圓缺確定朔日(初一)偶爾會落在相隔日。琉球漁民出於對潮汐掌握的需要,在被日本併吞後,仍保留舊曆使用。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改用格里曆,以新曆1月1日為歲首,而民間仍依舊曆舉行節日慶祝活動。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因此定舊曆新年為「春節」,批准放假。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曾試圖使民眾依據新曆慶祝新年,終不了了之。

今日,在日本以外的東亞地區,人們仍然跟隨舊曆進行節日慶祝等文化活動。

菲律賓馬尼拉的2023年除夕夜煙花。(法新社)近代以來,英語國家通過中國了解中國曆法,冠以「Chinese」以區別於自身曆法。

二十世紀下半葉,東亞其他國家經濟力量崛起,去往英語國家的移民增多,帶去了本民族的年俗活動,譯法爭論也隨之而起。

墨西哥城迎接農曆新年。(法新社)義大利慶祝2023農曆新年。(法新社)美國華盛頓的2023農曆新年慶祝活動。(法新社)英語作為使用廣泛的國際語言,翻譯分歧亦「出口轉內銷」,在本不是問題的本土社群中「吹皺一池春水」,乃至波及本地。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亦導致理解的偏差。

新加坡春到河畔農曆新年集市。(海峽時報)中國曆法源遠流長,影響廣泛,節日隨自然現象、四季變換而定,不僅反映了人類天文學的發展歷程,也體現了中國獨特的哲學思想。至於當作何英文譯法,想必各位看官閱讀至此,心中已有定見。

事實上,這不一定是個「翻譯」問題,因為翻譯之中,首先牽涉的是概念是否理解準確的問題。

最後,祝願諸公宏「兔」大展,新年大吉!


相关文章

  • 「我在新加坡做了刮宮小手術,花了37000!」
  • 將懷孕6個月的妻子和4歲女兒勒死!與屍同床9天,新加坡一惡性家庭兇殺案......
  • 獅城女新山受傷 求助無人理 還是新加坡最好!
  • 女傭跨5樓窗沿擦窗 僱主:我在旁看著
  • 不買珠寶不准離店!中國旅遊團入境新加坡後竟被困『小黑屋』…
  • 新加坡壕撒130多萬張$500購物券,全島超市可用!超全領取攻略~
  • 微軟全球裁6000人,新加坡失業率升至2.9%!或將迎裁員大潮…
  • 三家公共醫院急診求診量激增 院方吁輕症者轉往診所
  • 市建局建議將達哥打彎舊組屋等五建築列為保留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