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象神、马来拿督齐聚新加坡华人佛寺庙宇——聊聊宗教的跨界功能

2021-12-18     于晏     27137

这种活动背后的潜藏因素,远远超出宗教本身,而涉及特定社会之中的权威建立、秩序维持、领导层构建,以及涉事者的个人经济企图、政治抱负与个人声望攫取。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新加坡莲山双林寺的居士赞助人刘金榜 (Low Kim Pong ,1838?–1909) 。

印度象神、马来拿督齐聚新加坡华人佛寺庙宇——聊聊宗教的跨界功能

刘金榜出生于中国福建漳州南靖,官名元勋,号文超,金榜为其乳名,谥号为诚正。他1858年来新加坡经商,初经营中药行,后开办银号,遂以致富。

莲山双林寺始创于1858年,构建花费巨大,除了几次公开筹款以及几位大施主的共同出资之外,主要还是由刘金榜来负担。刘金榜并不吝惜为了公益、慈善与宗教事业的花费。他也曾至少两次向清廷花钜资捐官。

印度象神、马来拿督齐聚新加坡华人佛寺庙宇——聊聊宗教的跨界功能

著名学者颜清湟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离散华人社群因为离故国遥远,再加上清政府的歧视,故无法通过科举与出仕来获得声望、权势,因此就将地位上升的次序掉转成了:先获得财富,再以财富来博取声望与权势。

再者,与中国大陆的阶层划分壁垒森严不同,南洋商人社会极富流动性。在南洋华侨社会之中没有贵族、王室、官僚家族,富有者上升为社会领袖,而生意败落者也迅速下降到社会底层。故像刘金榜这样白手起家的人,就更有一种以财富来博取更多声望的心理冲动。

刘金榜不仅富有,而且乐善好施,成为了当时福建帮群的领袖之一。在光绪丙午年 (1906年) 溥仪的老师——著名清末文人陈宝琛来新加坡为漳厦铁路募集资金,刘金榜就出资五万元,认购了一万股,并因此在清廷晚期将其影响延伸到了北京。

在本地,他也在各界极为活跃,先后历任华人参事局、保良局委员等,并参与筹建了中华商务总会 (今中华总商会) 。而新加坡福建帮群的教育机构——道南小学1907年兴建时,共有一百一十位商家发起,其中刘金榜捐两千元,为捐款第二多者,而陈嘉庚的谦益号也只捐了一千元。

时至今日,新加坡至少有两条道路的命名与刘金榜相关,即中峇鲁的“金榜路” (Kim Pong Road) 与以其所创建的万山堂药行命名的万山街 (Ban San Street) , 另外还有一座以其命名的公园——金榜公园 (Kim Pong Park) 。所有这些,当然并非是因为刘金榜建立了双林寺所得,而是在其致力于公共建设、基层治理、慈善活动所带来的成果,但在此之中营建双林寺则是重要的一环。

一代诗哲邱菽园

有一人与刘金榜、莲山双林寺关系密切,不得不提。

他是新加坡近代著名的商人与文人邱菽园 (Khoo Seok Wan,1874?-1941) 。

邱菽园,名炜萱,字菽园。幼年出生于福建海澄,八岁时来到新加坡,十五岁返乡中秀才与举人,光绪廿一年 (1895年) 会试落第。因父去世,返回南洋继承家业。此后生活较为挥霍,加之1907年投资失败而破产,后倾心于文艺,遂以诗文而名世。

印度象神、马来拿督齐聚新加坡华人佛寺庙宇——聊聊宗教的跨界功能

在修建双林寺的筹募活动中,邱菽园捐款三千元,只少于刘金榜本人及林显池的四千元,算是最重要的施主之一。

在双林寺的楹联之中,还有一副1904年大雄殿落成之后的对联,其落款为“花翎二品顶戴广东试用道甲午科举人董事邱炜萱”。在大雄宝殿的梁签,邱菽园的排名也是第三。

印度象神、马来拿督齐聚新加坡华人佛寺庙宇——聊聊宗教的跨界功能

作为诗人,邱菽园诗集存有大量与双林寺第六任住持福慧 (生卒年不详) 、普觉寺的创办者郑雨生 (生卒年不详) 、转道 (1872-1943) 、二十世纪中叶可能最为重要的新加坡佛教居士——李俊承 (1888-1966) 以及另一位重要僧人瑞于 (生卒年不详) 之间酬答来往的诗稿。

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之中,帮群领袖往往具有一种通过宗教权的构建来获得绅权的冲动。而商绅与文人名流经常有互动的需要,相互借力。宗教圈不乏商绅与文人名流的身影,是神权与财权、绅权的相辅相成,至今依然。

宗教有助地方性社群的整合

新加坡社会的民间帮群以方言为特征,具有颇为强烈的排他性。不同方言区的移民往往也有极具地方性特点的不同神祇崇拜。比如南安人崇拜广泽尊王,金门人崇拜牧马侯陈渊,安溪人崇拜清水祖师,等等。

这种方言加上宗教上的差异就必然带来族群上的分裂,以及有时会出现的矛盾。然而这些帮群间固然存有张力,但无论是新加坡上层治理,以及下层生活交流所产生的日渐同化,也都使得各不同帮群有相互沟通以求共存的需要。

以莲山双林寺为例,它是新加坡第一座具有制度性意义的正统佛教寺院。然而即使如此,在此寺之中也必然带有新加坡本地民俗宗教的若干色彩。比如就供奉的320尊神祇而言,其中除了佛教众神之外,也包括天后圣母、太阳神、太阴神、太岁神、文昌爷、财神爷、虎爷、吕洞宾、齐天大圣、莲花太子等明显非佛教的因素。这说明双林寺通过制度性佛教的普适性,来整合新加坡本地的宗教资源。

学界早有研究指出,整个海外华人社会网络中,中国传统佛教信仰起到了某种“弱联结”的作用。在特殊的情况之下,它甚至可以用来整合不同国家与拥有不同佛教背景的人群。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