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占比74%的新加坡,為何漢語快要「絕境」,英語卻能成為國語

2021-12-19

在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今天,我想大家都會去思考:為什麼明明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卻依舊沒有這麼的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不同地區會擁有各具特色的語言文字和方言,世界上的語言有很多,各國的語言都有所不同,在放眼到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依舊存在多種方言影響下的溝通困難。今天我們以新加坡為例,來討論一下在地球村這個大環境下,未來語言發展的思考。

第一個問題是國家對於語言的重視與規範程度。自1955年起,我國制定標準後向全國推廣普通話,而從我國的語音發展歷程來看,我國依舊是在維繫普通話的全面普及與地方特色方言的和諧發展。但有的國家對於語言的把握是較為嚴格和專制。

以烏克蘭為例,在1654年烏克蘭與俄國斯簽訂協議,兩國正式合併。合併之後過了三百多年,因蘇聯解體等一系列原因,早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宣布獨立,而後烏克蘭更是禁止所有的烏克蘭人在公共場所說俄語,必須說烏語,雖然這方法看上去十分強硬,但在國家獨立面前,只能用這樣的強硬方法來進行語言的統一。

而這世界上不僅僅只有烏克蘭存在過這樣的問題,東南亞國家新加坡也存在過類似的問題。

新加坡

說起新加坡大家最能聯想的人物肯定是新加坡之父李光耀,而最能聯想到的詞彙肯定是「華人的天堂」

也確實如此,截止2019年的數據來看,新加坡的總人口達到570萬,而其中華人占據了74%,剩下的就是馬來族和印度歐亞混血等公民。

但十分有趣的是,作為華人比列占據七成的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並不是漢語。

新加坡最高領導人,有著新加坡之父稱號的李光耀將英語作為他們的第一語言同時也是官方語言。

不僅如此,李光耀還減少學校的漢語教學,將英語普及到新加坡,了解歷史的都知道雖然李光耀的國籍是新加坡,但是他的祖籍是廣東省,而且李光耀身邊大多數也都是華人,那為什麼李光耀在新加坡宣布獨立之後要將英語視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及第一語言呢?其中又有怎樣的深意?

李光耀

新加坡的歷史

從新加坡的歷史說起,新加坡在1824年屬於英國的殖民地,新加坡作為英國在東南亞建立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而時隔二十多年後,1941年的12月,日本出其不意直接對新加坡發動戰爭,而當時的英軍也大大低估了日軍的作戰能力。

次年二月,新加坡被日本接管,將新加坡改為昭南島。

日本隨後還發起復仇行動,抓走兩萬餘人,絕大多數被處以槍殺,剩餘被送往泰國做苦工。

經歷了3年多的苦難遭遇後,日本的無條件投降總算給新加坡帶來了希望的曙光,1945年英軍再次來到了新加坡,第二年新加坡成為了英國的直屬殖民地。

而在1959年新加坡又進一步取得了自治地區,還舉行了第一次大選,也是在這次選舉當中,李光耀擔任了新加坡的首任總理。

李光耀

在1963年9月,新加坡再次脫離英國的統治,加入馬來西亞。

但在合併之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中央政府對於治理國家和政治經濟上都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因為新加坡的華人居多,而觀念也是以和為貴,但馬來人卻主張馬來人至上,導致兩地的觀念發生極大的衝突。

當時馬來西亞也害怕華人會占據主流,領導他們的經濟發展和政治地位,於是投票將新加坡逐出了聯邦。

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獨立,成為了一個主權民主的國家,在同年的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了共和國,而李光耀成為了政府總理。

新加坡的語言

在1965年新加坡宣布獨立的幾天後,中華總商會派代表曾與李光耀會面,中方表示,希望新加坡能將漢語華文作為第一語言和官方語言。

但李光耀直接拒絕了這一請求,李光耀認為如果將華文作為新加坡的第一語言和官方語言,新加坡將,會難以生存。

李光耀

這是李光耀在2004年11月25日的國會辯論言演說上提及的觀點,在1966年新加坡開始推行了雙語政策,但英語依舊是他們的第一語言和官方語言,而當時李光耀也表示為了語言的文化傳承性,新加坡人也必須學會母語作為第二語言,其中的母語包括馬來語,漢語和泰米爾語(即印度語)三種語言

英語作為新加坡官方語言的原因

那為什麼李光耀一定要將英文定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呢?

這裡就要涉及到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當時剛獨立的狀態。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於東南亞的中心位置,在馬來半島的最南端,與北邊的馬來西亞僅隔一條柔佛海峽,南邊是新加坡海峽,從海上交通上來看,新加坡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中,也是歐亞大陸海上的交通必經之地,新加坡現如今的國土面積大約在719萬平方國米左右。

新加坡

而在1965年新加坡獨立之後,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經濟狀態呢?

當時的新加坡總面積才五百多萬平方米,連淡水都無法自給自足,更別說糧食。礦產等其他資源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所以新加坡獨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保住自身的前提下來發展經濟,不然隨時都有「滅國之災」,李光耀當時也就是憑藉著新加坡本身優越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他一些因素才決定將英文作為新加坡的第一語音及官方語言。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當時的新加坡當時新加坡環顧四周除了占據七成的華人之外,剩餘的全部都是其他種族的國家,北部是馬來西亞,南部是印度尼西亞,而當時新加坡國內也有大量的印度人和馬來人。

如果強行將華語作為新加坡的國語的話,會引起新加坡當地的印度人和馬來人排斥,也很有可能因為這個語言問題產生種族歧視,影響到新加坡內部的和諧與安穩,對國家和國民安全都存在相當大的隱患。

其次就是新加坡所處的馬六甲海峽是世界航運的中心,前文中提到了新加坡是歐亞大陸海上交通的「咽喉」。

新加坡也正是靠著轉口貿易發展經濟,這就意味著每天都會有來自各國的貿易商經過馬六甲海峽,雖然各國都有自己的語言,但是英語是國際公認的語言,交流起來更加便捷。

這一點也和新加坡常年是英國的殖民地存在很大關係,李光耀曾舉過例子,就比如越南,越南當時是是被法國統治,那如果越南要做國外貿易的話,首先要捨棄法語,再學習英語,是非常艱難的,畢竟語言確實是很難進行改變的。

最後一點是,新加坡想在保住國家又要發展經濟的情況下,需要適當地增加「保護屏障」,而英國作為新加坡的前統治者,英國也是說英語,另外還有一個大國,那就是美國,也是直接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看得出美國當時也十分看重東南亞的海上貿易。

所以通過地理位置、政治及經濟發展這幾個方面,才讓李光耀將英文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和第一語言。

新加坡的國語

那既然華語不能作為第一語言和官方語言,是否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呢?

並沒有,新加坡的國語為馬來語,那現在經濟問題已經被英文作為了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所解決,那為何不使用華語為新加坡國語呢?

最簡明的一點,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要維護新加坡內部的和諧與平衡,雖然新加坡的華人比例占據了74%,但這就意味著還是存在26%的馬來人、印度人等其他種族。

當時新加坡可以說是「被迫」脫離馬來西亞,而李光耀在一次採訪中也表示其實並不希望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但由於前文中提到的兩地政治策略的差異,只能宣布獨立,而且許多西方國家為了一些其他利益因素也十分支持新加坡能獨立出來,大家試想一下一個完全沒有宗教背景且面積當時只有五百多萬平方米,但卻手握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而言,這既是機遇也是莫大的挑戰。

而李光耀之所以將馬來語作為國語,是想讓馬來西亞知道新加坡依舊是向著馬來西亞的。

第二點就是華語的難度太大和華語的學習成本實在是太高。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上最難學的十大語言排行,中國的漢語是第一名。

我們先來說說漢語的難度有多大,就拿漢語和英語作對比,漢語的「ta」的讀音就能代表「他」「她」「它」,但在英語中則只需要用的「he」代表「他」,「she」代表「她」,「it」代表「它」。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中國文字的多元性。

中國漢字

還有漢語的一詞多義,顧名思義就是一個詞語有多重意思,比如「水分」這個詞語,表面意思就是物體所含水分,而比喻意思就為某種情況中夾雜了不真實的成分;又比如成語「瞻前顧後」,作為褒義詞是指做事思考周密,而作為貶義詞就是形容一個人的顧慮太多十分猶豫。

英文中雖然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相對於其他語言,漢語字面意思之後的弦外之音可叫人難以琢磨。

再一個就是華語的聲調問題,我們知道我們普通話中是四聲調,像粵語是九聲調。而對比起英語只有重音的區分。更叫人頭疼的是,華語中的同一個字但是聲調不同,也會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虎」,「老虎」這個詞中的虎就讀第二聲,而「馬虎」中的虎就讀第一聲。

由此可見漢語的學習是有多困難。

李光耀自己是會漢語的,但是卻不精通,他到了32歲時才開始學習中文,也覺得有些吃力,那站在他李光耀自身的角度,都覺得學習華語十分困難,那那些馬來人和印度人學起來就更加困難了。

當然作為占據七成華人的東南亞國家,也沒有完全放棄華語,早在19世紀末當時有許多中國福建廣東以及海南省的平民湧入新加坡,而他們大多數人都使用方言,導致新加坡的雙語政策難以成功實施。

推崇華語

1979年9月,李光耀在新加坡推崇「講華語運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華語能取代方言,成為華人群眾的通用語言。

在開幕禮致辭上,李光耀表示政府將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推廣講華語運動,所有的政府醫院及政府部門相關工作者都必須要講華語,還效仿中國將繁體字改為簡體字,當時中國與新加坡的簡體字差異大概只有十幾個漢字是不相同的。但在1976年以後,新加坡為了能夠更好的與中國交流和商業洽談,完全採用了中國的標準化簡體字。

在我看來新加坡是面對這一方言問題,肯定是不能逃避或者是放縱方言泛濫現象的,李光耀也是及時作出決定,而李光耀自己在開幕會上也提出了如果繼續使用方言會導致新加坡出現新加坡式福建話,但是其中肯定也存在弊端,像講方言的群眾,大多數都是老人,採取這樣強硬的措施直接將方言從他們的生活中剝去也是十分難受的。

在2009年11月17日新加坡的華文教研中心開幕會上,李光耀自己表示一開始將學校的華語課程減少,是十分錯誤的決定,也是十分冒險的舉動,也讓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付出了代價,而現在我們要走的路就是通過各類途徑,不管是話劇也好還是網際網路等任何可行方式來引起學生對華語的興趣。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結語

現在的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一共有四種,那就是英語、馬來語、國語及泰米爾語。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由一開始的508 km²擴張到 724.4km²,根據2018年的經濟數據來看,新加坡的額經濟發展速度的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了3.2%,而生產總值高達3610億美元,新加坡也成為了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不管是工業服務業還是旅遊業等,都在高速發展。

客觀來說,這些卓越成績絕對離不開李光耀對於新加坡的管理,李光耀之所以將英文作為新加坡的第一語言也是為了新加坡的自身發展而決定的,但在之後實行雙語政策的同時,推崇華語,採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也確實斷送了華文教育在新加坡的發展。

回顧歷史,華文的主流本來是應該在新加坡盛行的,但由於各方面的政治原因,李光耀選擇了英語為官方語言,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經濟確實相對落後,但在十幾年以後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也與世界接軌。

可能李光耀自己本身也未曾想到中國會發展得如此迅速。

但不管怎麼樣,新加坡之所以能有現在的卓越成績離不開李光耀,而中國的發展迅速也離不開黨的正確指引與中國人民的奮力拚搏。

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我們也應該擔負起使命,助力我國語言的流行與通用程度,提高其傳播性,讓全世界人民感受漢語的語言魅力。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大馬網友揭露「馬勞」回國後都愛扮有錢人!在新加坡打工時就吃Maggi面!
  • 開啟上班天的MCD咖啡一杯竟然只要S$1☕️ 優惠從即日起直至5月28日🤩
  • 新加坡必吃餐廳指南 7家本地人私藏美味,米其林與經典全收錄
  • YouTrip可以換馬幣啦,免費載你去新山🤩消費滿額送3% cashback,指定商店消費高達10% cashback~
  • 新加坡兩大剩飯盲盒App全攻略🤤便宜價買星級酒店自助剩菜➕麵包蛋糕驚喜袋,薅羊毛順便杜絕浪費!
  • 當 「孤獨死」 敲響警鐘:新加坡 PR 政策釋放暖意,國際生及工作者迎來身份規劃新機遇
  • 【數據PK】上海 VS 新加坡:生活成本大比拼,你更青睞誰?
  • 九歲抗癌小勇士重返校園!愛與支持照亮生命之路
  • 權力魔方轉動!黃循財新內閣暗藏三大玄機:雙副相制、65後全面接班、新生代閃電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