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周四報導,《2022年第4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居民儲蓄熱情高漲,去年4季度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61.8%,這一比例為有統計以來的最高值。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居民超額儲蓄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和散點疫情頻發下居民消費不振,預防性儲蓄高增,二是地產風險擴散後居民購房意願低迷,相關資金回流至銀行表內,三是2022年底銀行理財的贖回潮導致大量低風險偏好的理財資金回歸儲蓄。
長江證券研究報告則認為,從流量視角看,基於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測算超額儲蓄,結果顯示2020年至2022年累計規模為1兆1000億元人民幣(7100億令吉),因新冠肺炎疫情所導致的預防性儲蓄或主要集中在2020年。
從存量視角看,基於儲蓄存款餘額的趨勢值測算超額儲蓄,結果顯示2022年超額儲蓄規模已提升至7兆4000億元人民幣(4兆7500億令吉),不同於流量視角中的超額儲蓄主要來自於2020年,存量視角主要來自於2022年。
中國官方近期多次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預計,2023年釋放的超額儲蓄或達5000億元至6000億元人民幣(3212億1800萬至3854億6100萬令吉)。今年超額儲蓄的釋放速度,取決於信心和經濟修復的速度。若政府有一定補貼,經濟修復較快、增速較高,老百姓的信心也會恢復較快,超額儲蓄就會較快較多地釋放一部分,今年的儲蓄率會明顯下降。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2023年居民存款搬家,將分流至實體部門及資本市場,其中,部分「被動儲蓄」將隨疫情形勢改善而逐步釋放,主要體現為居民消費及購房活動的回暖。
明明稱,結合中國廣義理財市場的歷史經驗和海外情況,能否回歸取決於多方面因素,例如,儲蓄可能流向消費和不動產投資的規模,銀行理財對標其他類型產品對不同風險偏好居民儲蓄的性價比優勢,銀行理財及債券市場是否存在增長機會等。
「結合上述因素,我們預計2023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規模可能維持低位震盪,而下半年伴隨機構理財衝量節奏發力和債市走強機會,年中將是關鍵拐點,銀行理財市場在2023年下半年或將迎來修復,整體規模有望恢復至2022年年中水平。」
追蹤東方日報社交平台 Telegram_logo
追看熱門新聞資訊,請下載東方日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