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李光耀当时这样做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够强大,在国际上没有多少话语权。根据资料,新加坡是东盟中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时间是1990年10月3日。
从新加坡与中国建交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新加坡立国之策就是以实用为原则,一切都建立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尤其外交更是不拘泥形式,怎么实用怎么来。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国正值特殊时期,东南亚一些国家都担心本国有共产主义背景的党派,所以对华人华侨进行打压。
新加坡作为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自然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警惕和戒备,特别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称新加坡为“第三个中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李光耀在处理内政、外交事务时,格外小心谨慎,所以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跟中国建交。
另外,中国当时被西方国家封锁,李光耀选择亲近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则暂时回避中国。不过,随着1972年尼克森访华,中美关系破冰,李光耀开启了与中国领导人互访,这为中新建交夯实了政治基础。
1976年5月10日至23日,53岁李光耀首次访华。当时毛主席病重,还是破例接见了李光耀。当时李光耀对中方表示,中国一直是亚洲的大国,新加坡不可能也不会反对中国,中国越强大对新加坡越有利。
新加坡领导人首次访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这次访华,李光耀做足了准备,但他在所有官方场合都说英文,签名也是用英文,以此来向世界展示“新加坡不是第三个中国。”李光耀这次访华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中国回赠的国礼中有一本书,里面有关于1962年中印战争的内容。
李光耀认为新加坡国内有印度族群生活,便把这本书还给了中国。现实不?这就是新加坡当时外交政策。正如李光耀在1965年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同所有邻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是要建立实际有效的睦邻关系,先得把话说清楚:‘我们家里要买什么家具和要怎么摆设,一概由我们自己做主。’”
1990年7月,我国总理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顺访新加坡。李光耀突然表示:“我在今年年底将卸任总理一职,希望今年10月访华,会见中国新一任领导人。我衷心希望在此之前,无论如何也要完成两国建交的历史使命。”
李光耀的愿望实现了,当年10月3日中国和新加坡外长在联合国总部签署了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65年新加坡独立时,人均GDP仅为450美元,当李光耀在1990年卸任总理时,新加坡人均GDP为14504美元,是1965年独立时的30多倍。
李光耀缔造的“新加坡模式”享誉全球,后被世界众多国家效仿,同时他的“软威权主义”也备受争议。对此,李光耀的回应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不在意西方读者如何评价我,我在意的是我的人民如何评价我。”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李光耀一直奉行平衡外交,尤其善于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李光耀在任时的具体做法是:
一、充分借鉴不结盟思想,跟美国保持友好关系,但不建立正式盟国的关系;二、学习瑞士的中立政策,多交朋友,少树敌,尽量在对立的双方不选边站;三、不选边站并不并不代表在国际政治舞台不发声,而是找准议题、找准时机,充分阐述新加坡方面的看法和立场,进而彰显新加坡的存在。
李光耀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他自然清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以他对台湾问题表述也很有艺术。李光耀认为中国崛起将不可阻挡,海峡两岸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李光耀看到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又表态希望美国能出面制衡中国。
1992年,我国领导人访问新加坡时,李光耀就说:“如果(中国大陆)愿意许下可信的承诺,保证不动用武力换取统一,这对双方都会有好处。和平与合作将能为双方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带来极大利益。”
到了1996年3月,李光耀再次呼吁海峡两岸保持和平,他公开说:“中国领袖说我是他们的老朋友,而我和台湾却是更老的朋友,任何一方受到伤害,新加坡都会蒙受损失。如果双方受到破坏,新加坡的损失就加倍惨重,唯有双方繁荣富强,相互合作以争取共荣,新加坡才能从中受益。”
正因此,当李显龙上台后对台湾问题的描述更为谨慎。2021年8月3日,李显龙以视频方式参加了美国出席了美国阿斯彭安全论坛,话题涉到中美关系、台湾问题等热点问题。
李显龙说:“台湾是‘中国所有核心利益的汇合点’,是中国‘绝对的红线’。虽然目前台海局势暂且没有到达危急的程度,但很容易因为‘大众误判或者失误’而滑入一个危险的局面。”
李显龙自然清楚台湾问题本质上就是中美问题,他还表示美国对台湾的态度是关键所在,他认为不仅是中国领导人,目前中国知识分子、军方以及普通民众都支持统一台湾,而台湾当局则希望能保持现状,所以很难找到新的两岸关系的维系模式。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