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ong How Sun是陳清吉以家鄉「後山」命名的其中一條馬路。(李寧強攝)
多年來,雖相傳「How Sun」與金門後山有關,但本地有人認為它指「禾山」。有出版物引述新加坡國家檔案館資料指出,這一地段屬於祖籍廈門禾山的Tan Kim Tong,「How Sun」就是「禾山」的閩南語音譯。另,2013年出版《新加坡街道路名》(第三版)則認為,「How Sun」源自粵語「後生」。
2020年,在編撰新加坡金門社群歷史圖片集《極目·遠航》時,編委會發現,「How Sun」與金門先賢陳清吉有關。
編委楊素萍和張家傑博士搜查、分析土地局資料之後發現,這些路在1950年代命名為「How Sun」之時,此處地權並不屬Tan Kim Tong所有。因此,無法把「How Sun」與「禾山」聯繫起來;另,如果採信地主乃Tan Kim Tong一說,他既然是閩南人,為何用粵語來給自己的產業命名?顯然,「禾山」與「後生」二說皆有難以自圓之處。
楊素萍、張家傑進一步發現,土地局的資料顯示,陳清吉的金南有限公司在1958年、1959年、1960年陸續買下並註冊金門路周圍的地段,以金門路為主路,在路的北邊開通兩條小路,以陳清吉原鄉「後山」為名,將之命名為「How Sun Road」和「How Sun Avenue」。
三個錯誤
日前,金門會館文教組副主任楊素美和我查閱國家檔案館資料,又有重要發現。
1982年3月12日,國家檔案館給王才福做口述歷史。在錄音中,王才福敘述得很清楚,金門園這塊地段原本有個小山丘,陳清吉的金南有限公司磚瓦廠把小山丘推平,泥土用來制磚。把地整平之後開始建房子,建了成百座的排屋和半獨立房子。於是,這個地方便以陳清吉的家鄉為名。不過,王才福把「後山」說成「禾山縣」,這就形成第一個錯誤。
後來,在把口述錄音轉為文字時,檔案局的工作人員犯了一個錯誤,把「陳清吉」寫成「陳金簡」,這就形成第二個錯誤。
再後來,Ng Yew Peng出版「What's in the Name?」一書時,採用的是國家檔案館的文字記錄,而且,他把「陳金簡」誤看成是「陳金筒」,將之音譯為「Tan Kim Tong」,這就形成第三個錯誤。
這麼一來,從正確的「陳清吉,後山」一路訛傳,先是誤傳為「陳清吉,禾山」,再傳為「陳金簡,禾山」,又傳為「陳金筒,禾山」,最後訛誤為「Tan Kim Tong,禾山」,整個證據鏈十分清晰。「How Sun」為何訛傳為「禾山」,這個多年懸而未決的疑案,謎底終於揭開。
實際上,從1950年代末金南有限公司將此處以「後山」為名,就一直保留這個地名。
《南洋商報》1972年3月11日刊登「羅弄後山區溝渠遭阻塞」的新聞報道;1967年4月18日,則在「詩壇聞人謝雲聲逝世」新聞中,提到「喪居在本坡巴耶禮峇金門園後山路五號」;這兩則新聞都落實了「How Sun」就是「後山」。「禾山」或 「後生」皆是後來的訛傳。
金門園園主
陳清吉為福建省金門縣後山人,在新加坡買了一塊地後,以家鄉「後山」命名。
陳清吉(1887-1966),福建省金門縣後山(今碧山)人氏,11歲隨父親南來。剛開始時幫鄉親打掃,存些錢後,自行擺攤做生意。24歲稍有積蓄,不久創立九八行「和通號」,專賣米、糖、胡椒等貨品。繼後又創設和源碩莪粉製造廠、金南有限公司,以及在砂拉越詩巫成立和昌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陳清吉擴張米業和建築業,同時也投資金融業。他除了掌管集團屬下公司外,還擔任大華銀行董事和金門輪船公司董事。
1957年陳清吉把巴耶利峇路一帶的一條路命名為Quemoy,即葡萄牙語「金門」。(李寧強攝)
1949年,金南有限公司買下巴耶利峇路上述地段的五塊土地。1957年,陳清吉把這塊路段的主路正式命名為Quemoy,即葡萄牙語「金門」。1960年代初,金南有限公司在金門路開發低層公寓項目,命名為「金門園」。陳清吉因此被稱為「金門園園主」。
金鐘街名字的二說法
另有一處有趣之事。中峇魯巴剎旁邊有個金鐘街(Kim Cheng Street),普遍認為是以陳金鐘命名。
陳金鐘(1829-1892),祖籍福建漳州海澄縣,陳篤生之子,繼承父業,成為新加坡最大的米商,在西貢、暹羅、香港等地均設有分行。1851年,陳金鐘接辦其父創建的平民醫院,並將之改名為「陳篤生醫院」。1878年,陳金鐘與陳明水等人共同創辦陳氏宗祠。
金鐘街的命名也存在兩個說法,普遍認為金鐘街是以陳金鐘命名。但是,1955年《新加坡自由報》有篇報道指出,金鐘街為的是紀念黃金鐘。
黃良檀是新加坡浯江孚濟廟創始人之一。
黃金鐘(?-1950),是黃良檀的七個兒子之一,曾捐款2000元資助華僑中學的創建。1926年養正學校演劇籌款,黃金鐘捐獻100元。根據金門會館會議記錄和《南洋商報》的資料,黃金鐘在1926年、1928年和1931年擔任金門會館董事。黃金鐘逝世於1950年,歸葬蘇門答臘望加麗。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黃良檀(184-1913),金門汶浦(即今後浦頭)人氏,是新加坡浯江孚濟廟的創始人之一,浯江孚濟廟則是金門會館的前身。他從金門南下,先到蘇門答臘望加麗(Bengkalis)創金福和號,經營鴉片生意,並於1893年創金福和號船務生意。生意巔峰之時,旗下至少有11艘輪船。1907年,道南學堂在創建時,黃良檀首捐3000元,為所有捐獻金額之冠。黃良檀先後受封為望加麗的華人「甲必丹」和「媽腰」,這是殖民地時期授予南洋最高僑領的頭銜,協助殖民政府處理僑民事務。
止訛正名與補白
2020年,金門會館出版《極目·遠航》,提出「How Sun」乃「後山」音譯的說法。前不久,Victor R. Savage和Brenda S.A. Yeoh 楊淑愛主編的《新加坡街道名稱》(Singapore Street Names)第四版面世,正式把「後山」路名列入,在「金門路」詞目中寫進它與陳清吉的淵源,同時,把金鐘路與黃金鐘的關係記錄在冊。此三舉,既止訛正名,又補白,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