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近期爆發的衛生部人手短缺與離職潮,國人普遍上對衛生部是否獲得足夠撥款相當關注。
其中,確保衛生部醫療人手足夠是被重點考量的項目之一。在這次的財案中,衛生部的30億令吉撥款將用於聘請1500名醫療人員,以解燃眉之急。其他的撥款則將主要用於提升設備、採購藥品、試劑、疫苗和消耗品等。這筆撥款猶如一場及時雨,希望能及時讓衛生部恢復正常運作。
此外,安華表示,政府也將加強基本醫療設施,及提高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和質量。這包括將醫療服務外包予其他醫院,以減輕政府醫院的負擔。政府也將撥出7億令吉在馬六甲興建婦科及小兒科新樓層,同時為26間醫院展開提升工程。
財案也注重於擴大B40群體的保護傘。安華在預算案中撥出1.2億令吉,提出了「昌明醫療計劃」,為前往私人診所就診的B40群體提供醫療卡。這與私人醫療卡異曲同工,符合資格者將在每年獲得一定的醫療信用額,讓他們到私人診所求醫時不必自掏腰包。這一計劃有助於減少B40患者前往急診部的需求,從而減輕政府醫院的負擔。
安華也看清了衛生系統數字化的大勢所趨。衛生部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的撥款從去年的約1130萬令吉激增至今年的1.172億令吉,增長了939%。其實早在1997年,衛生部就推出了《馬來西亞遠程醫療藍圖》,描述如何將衛生系統推向數字化。時隔25年,我們終於看到政府在這方面的施政決心。
從財案撥款的數額及層面,可以看得出安華想方設法減輕公立衛生體系的負擔。雖然財案不至於完美,但是其誠意是值得嘉許的。當然,也有衛生專家表示,財案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環節,如怎樣應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增生,以及一份可讓衛生部永續運作的全民醫療保健計劃。
我國的公立醫療收費制定已久,公民到公立診所與醫院求診,只需1令吉,而如果尋求專科治療,也只需5令吉,其他費用則由政府通過稅收承擔。低廉的收費可讓全民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避免低收入群體被邊緣化。可是,醫療費用按年增加,政府每年財案為衛生部不斷增加撥款似乎不是長遠之計。
還記得在去年,時任衛生部長凱里曾提出了全民健康社會保險計劃的概念。該計劃將通過公積金繳付的方式,從工資中直接扣除保費。這種方法可以為衛生部開源,從而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然而,由於人民目前看似錢不夠用,安華基於政治考量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落實這項計劃。
此外,人口老化與慢性疾病將導致醫療設施使用量上升,人力需求與醫療成本增加。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如果人民沒有基本的健康常識,直至病情嚴重時才求醫,這將無形中增加醫療體系的負擔。
因此,長期而言,政府有必要投資於健康教育、提倡良好生活習慣、定期體檢、早期診斷等,以減少慢性疾病的發生,並且著重加強公民健康意識,防患未然。而身為公民的一份子,我們也應該提高自身的基本健康常識,定時保健,減少衛生體系負擔,一盡國民本分。
追蹤東方日報社交平台 Telegram_logo
追看熱門新聞資訊,請下載東方日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