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目前有超過5000輛共享汽車,隨著共享汽車的需求增加,陸路交通管理局將與業者合作,更好地了解行業需求和可扮演的角色。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3月3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交通部開支預算時說,陸路交通工具的需求隨時間推移出現了結構性的轉變,在「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對話會期間,一些年輕人表達了不必擁車但有車可用的願望。
許連碹指出,對於偶爾才需要私家車的人來說,共享汽車可能是一種選項。共享汽車指的是短期租賃汽車,目前的運營商包括BlueSG和GetGo等。
隨著共享汽車的需求增加,陸交局將進一步研究共享汽車服務,並與業者合作更好了解行業需求。(林澤銳攝)
根據政府與業者去年的初步接觸,共享汽車的需求正逐漸增長,業者為此計劃擴大規模以滿足預期增長。
許連碹說,陸交局也將進一步研究共享汽車服務,適當時候會公布更多信息。
私召車德士司機減少約1萬4000名
活躍德士司機減幅較大
與冠病疫情前相比,新加坡每月活躍的私召車和德士司機減少約1萬4000人,其中德士司機的減幅較嚴重,減少約9000人。這導致車費在晚間激增,乘客等車時間也更長。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3月3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交通部開支預算時說,雖然點對點載客服務需求回升,但每月活躍的司機從疫情前的6萬9000名,減至去年第四季的約5萬5000名。
她說:「德士司機的減幅較大,與疫情前相比,少了約9000名活躍司機。他們當中絕大多數是開夜班或周末班的兩班制司機。」
由於司機人數減少,乘客收費也激增,等候時間也更長,特別是在晚間。
不過,近來有更多人申請司機職業駕駛執照。許連碹說,當局去年每月平均收到950份申請,與2021年的每月650份相比有所增加。
陸路交通管理局也會與業者合作,縮短辦理職業駕駛執照申請所需的時間。
點對點載客服務經營者也正在積極招聘更多司機,並推出熱點導航(hotspot navigation)等功能,讓司機注意需求更高的地區,以更好地滿足乘客需求。
寬不超過1.3米 長不超過2.6米
臥式腳踏車等個人代步車上路規定出爐
新加坡交通部長易華仁宣布,政府全盤接受活躍通勤諮詢小組針對現有和新型代步車的管制建議。另外,電動的臥式腳踏車、載貨腳踏車及三輪車,則暫時不能在新加坡使用。
所有個人代步工具包括較新型的器材,寬度不可超過1.3米、長度不超過2.6米,才獲准在馬路上使用。
電動的臥式腳踏車、載貨腳踏車及三輪車,則暫時不能在新加坡使用。這些器材未取得認證,可能會引發火患,危及用戶和他人安全。日後如果有國際標準出爐,會再檢討。
所有個人代步工具包括載貨腳踏車等較新型的器材,要符合寬度和長度規定,才能在道路上使用。若要在人行與騎行道上通行,則須遵守現有規定,即重量不超過20公斤、寬度不超過70公分。(卓祾禕攝)
活躍通勤諮詢小組上個月針對現有和新型代步車的管制,向政府提呈建議報告。交通部長易華仁3月3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該部門開支預算時宣布,政府全盤接受小組的建議,接下來會與相關人員合作,實行新規定。
臥式腳踏車、載貨腳踏車及三輪車等新型代步車一般較大也較難操控,可能會給其他馬路使用者帶來不便,或是引發安全問題,因此政府決定為這類代步車設下最寬1.3米、最長2.6米的限制。這項新規定也涵蓋所有其他獲准在道路上使用的個人代步車,包括電動腳踏車。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在國會上說,政府制定這些限制時,分別參考了傳統三輪車的寬度和雙人腳踏車的長度,這些都是已經在新加坡使用的最大型活躍通勤工具。
在馬路騎行低矮的臥式腳踏車時,也須裝上旗杆和亮色旗子,讓駕車者較容易看見。
目前只有重量不超過20公斤、寬度不超過70公分的代步車,才能在人行道與騎行道上騎行。新型代步車同樣須遵守這項規定,才能在這些地方使用。
如果載貨腳踏車及三輪車有兒童座椅等適當配備,也能在共用道和馬路載人。目前,電動和傳統腳踏車騎士都須遵守這項規定。
針對電動輪椅等助行工具使用建議報告料今年提呈
另外,活躍通勤諮詢小組仍在檢討行動輔助工具,例如電動輪椅的安全和負責任使用,預計今年提呈建議報告。
馬炎慶也是小組主席。他說,這類工具能幫到行動不便者,但也被一些人濫用。「我們要確保需要這些工具的人能繼續使用,同時須確保能在共用道安全使用,又不影響到步行等健康出行方式。」
目前新加坡全國腳踏車道網絡長約550公里,到2030年會延長至1300公里。
東部和東北部居民可從明年起使用更完善的腳踏車網絡。到了明年底,所有組屋市鎮都會設有腳踏車道,這些車道之後會陸續銜接至交通樞紐和主要鄰里設施。
陸路交通管理局也計劃在西部和中部建腳踏車道,並探討為騎士提供更多遠距離的腳踏車道。例如,建造中的南北交通廊道會有供騎士從北部直達市中心的專屬腳踏車道。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陸交局去年10月在實里達西兵營路試行一條4.6公里長的腳踏車專用道,每逢星期天早上5時至11時,只允許巴士和腳踏車使用。
馬炎慶說,騎士和駕車者都遵守規定,只在各自的專用道騎行或駕駛,而且巴士和其他車輛的車程時間不受影響。陸交局會收集各方反饋,再決定是否應將上述路段永久改造成腳踏車專用道。
新加坡將添購400電動巴士 明年底陸續投運
新加坡第一批60輛電動公共巴士已經上路載客,陸路交通管理局將添購約400輛電動巴士,打造更環保的公共巴士車隊。
陸交局計劃添購多400輛電動巴士,3月會進行招標。當局也將原定今年底結束的電動車通用充電樁津貼計劃延長至2025年底,希望鼓勵更多公寓安裝充電設備。(檔案照片)
交通部長易華仁3月3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該部門開支預算時說,新電動巴士會從2024年12月起陸續投入運作,取代使用期將滿的柴油巴士。
陸交局將在這個月為新巴士招標,並在下半年宣布結果。
當局早前宣布,今後添購公共巴士時,主要會選購電動巴士。到2030年,巴士車隊一半會是電動巴士;到2040年,所有公共巴士將採用更潔凈的能源。
陸交局已經著手提升巴士基礎設施,在武林、實里達、羅央巴士車廠以及勿洛和武吉班讓綜合交通中心安裝充電設備。到2030年,新的盛港西、卡利巴株、東海岸、金泉以及登加巴士車廠也會配有充電設備。
多名議員詢問改用電動巴士是否會加重運營成本,易華仁對此回應說,根據首批電動巴士試運經驗,初期成本確實會更高,但長遠下來成本會較低。
電動車通用充電樁津貼計劃延長至2025年底
去年約11.8%的新註冊汽車由電力驅動。當中半數屬於大型及豪華車組(B組),中小型汽車(A組)及貨車和巴士組(C組)則各占20%和30%。
至今,在電動車通用充電樁津貼計劃資助下,有107個公寓安裝267個充電樁。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在國會宣布,為了鼓勵更多地方安裝充電設備,這項原定今年底結束的津貼計劃會延長至2025年底。
有關津貼可用來支付購買充電設備、聘請工人以及鋪設電線等安裝費用。當局會為每個充電樁提供高達50%或最多4000元的津貼。
目前,新加坡有3800多個充電樁。今年內,政府會在700多個組屋停車場安裝共2000個充電樁;換言之,全國約三分之一組屋停車場會有這些充電設備。
陸交局和市區重建局早前委託業者安裝和經營的首批600多個充電樁將在這個月完成安裝。
許連碹說,現有充電樁上個月平均使用率維持在8%。「這在我們的預期之內,政府得率先推出充電設備,讓更多人能安心改用電動車。陸交局會與業者密切合作,根據需求規劃好充電設備的部署。」
許連碹也透露,政府已成立電動車指導委員會,由她和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共同擔任主席。這個跨機構委員會將負責協調陸交局、建屋發展局和建設局等主要機構的電動車充電設備政策。
陸交局日前宣布成立全資子公司,負責管理公共停車場充電設備的事務。當局也計劃推出一項運動,鼓勵車主培養良好充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