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右二)在《海峽時報》和《商業時報》主辦的2023年財政預算案圓桌論壇上,與大華銀行高級經濟師柳天成(左二)和保健服務雇員聯合會會長丹娜樂芝米(右一)討論有關經濟增長、員工培訓和房價等課題。《海峽時報》副總編輯維克拉姆·康那(左一)是主持人。(海峽時報)
針對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一些中小企業和行業認為,政府似乎在從支持增長、支持企業和商家,轉為支持重新分配。
黃循財於3月6日在《海峽時報》和《商業時報》主辦的2023年財政預算案圓桌論壇上說:「增長仍然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的經濟不增長,那麼經濟蛋糕就會越來越小,新加坡處境會愈發困難,而新加坡人得到資源減少,可以重新分配的資源也就更少,社會分化變得更嚴重。」
不過,黃循財強調,新加坡從不追求為增長而增長、或不惜一切代價的增長策略。
「我們一直把增長看作是促進新加坡社會福祉的手段之一,這裡的關鍵詞是福祉和每個人,不僅僅是為少數人服務,我們要確保每個公民都能從國家的進步中受益。」
黃循財也指出,就新加坡今天的經濟發展來看,人均收入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與所有其他先進經濟體一樣,增長放緩是自然的演變。
「我們不應該因為現在增長2%或3%,之前是7%,而感到沮喪。所有經濟都是這麼演變的,所以這是可預期的。當然,我們不能讓經濟停滯不前或失去優勢。」
他補充說,新加坡會繼續保持開放,歡迎外國高端人才,但這是有極限的。加上新加坡生育率偏低,勞動力自然增長的空間也有限。
因此,他認為新加坡必須更專注提升生產力和鼓勵創新。
提升生產力是經濟當務之急
被問及依靠提升生產力來推動經濟增長是否為一場賭注時,黃循財回應說:「這不是一場賭注,而是當務之急,是經濟的當務之急。所有先進經濟體在這個經濟水平上都必須推動創新和生產力來向前發展。」
他指出,政府通過三個方面來促進生產力和創新。首先是為每個產業推出轉型藍圖,其次是吸引高素質的投資項目,第三是鼓勵員工持續學習新技能和提升技能。
經濟增長自然放緩,政府的公共開支卻不斷增加,黃循財表示,政府會維持謹慎和有紀律的財政政策。
「公共開支增加是有充分理由的,我們需要額外的開支來照顧我們的老人、支持社會的弱勢群體。那麼我們將不得不尋求額外的收入,以確保我們有一個可持續的財政體系。」
他也強調,政府會繼續照顧更廣泛的中間階層。「我認為,這個階層對維繫我們的社會契約是非常重要的。比起很多先進經濟體,我們的中間階層的實質收入增長更高。中間階層的生活持續獲得改善,整體社會才能一同前進。」
經濟師:2030年前消費稅可能再調高
大華銀行高級經濟師柳天成和全國職工總會副會長、保健服務雇員聯合會會長丹娜樂芝米(K Thanaletchimi)也參與了今年的預算案圓桌論壇。
柳天成認為,除了人口老化造成公共開支增加,一直處於緊張局勢的地緣政治將推升國防開支。
柳天成指出,新加坡今年和明年相繼把消費稅從7%調高到9%。政府也增加了高收入群體的個人所得稅,高檔住宅和豪華車的擁有者也須支付更多房地產稅和汽車稅。
「政府是否還可以做更多?我認為到了一定程度,單單就消費稅而言,可能會進一步調高。我們估計在2030年之前,可能會再增加至少1個百分點。」
從員工的角度來看,丹娜樂芝米說,今年的預算案大大加強了員工培訓,受員工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