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5
“菁英教育”,是代名词
新加坡学校给孩子提供寓教于乐的同时,双语教学已涵盖自然科学、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学习压力还是挺大的。
新加坡实施过很长一段时间“小四分流“制度,也就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分快慢班。虽然现在已经取消了,但是到了六年级的离校会考,会评估小学生升读中学课程的能力,再被分配到合适的中学。所以“小六分流”是不可避免的了。
新加坡目前只有6所公立大学、5所理工学院,这造成一种由上到下的压力,新加坡的小朋友从小的时候就知道,将来读大学机会有限,就像还没扩招之前的中国一样,读大学机会少,有些学生可能去大中专、去高职,走适合自己的路。
CHAPTER 06
新加坡数学全球第一
前面就说了,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在亚洲是排名第一,尤其是新加坡的数学教育,更是能称得上享誉全球,他们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呢?
我发现,新加坡的大部分幼儿园都在用国际ABCD儿童启蒙法(Abecedarian Based ChildDevelopment),给予孩子丰富的体验,足够的脑部刺激,提高小朋友解决问题和认知的能力。
幼教教师会在平时的阅读、玩游戏和日常活动中,专注与小朋友进行言沟通,激发他们大脑主动思考,并且这些活动都是一对一进行,以保护孩子的个性。
比如,小朋友吃饭时,教师可以先形容他们吃的是什么,然后会问幼儿是否喜欢或要吃更多,让小朋友主动描述自己的心情和愿望。
小朋友在玩游戏时,教师专注于形容他的动作、问他下一步要做什么,再用言语叙述给他听。
小朋友能不经意地从老师的叙述中对照自己的复述,还有换尿片、洗手等日常活动,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来激发幼儿思考,促进成长。
建模思维也是新加坡数学最重要的特色。通过建模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化成简单并且直观的计算方式。
在新加坡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数学教育中,用得最多的,就是CPA教学法。
C - Concrete 具象化
P - Pictorial 形象化
A - Abstract 抽象化
具象化主要就是使用数学教具,这块主要用来培养孩子的数感。
形象化就是通过图像将问题表述出来,是为向抽象化过渡做准备。而新加坡的数学基础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了“P-形象化”这个过程,这个就是Model Drawing 绘画建模。注重结果同时注重过程,给孩子不一样的解题思路。
最后的抽象化就是具体的建模了。建模将复杂的数学问题抽象为简单的数学图形,方便孩子理解。
总之,在数学教育的上,中国小朋友学的数学真的比较难,重视计算;着重书面考试,孩子们往往能在考试中能取得优秀成绩,而新加坡教学方法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应用数学的学习,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解题思路,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套用公式。
新加坡非常普通的小学或者是任何一间国际学校里,都会腾出很大的一块空间做人文社会历史角,陈列各类有历史意义的物件,以模型、图片、文字、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还原历史人文社会场景,让孩子们能接触历史、穿梭于时空。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也同样需要高效率培养。个性化教育和探究型思维,构成了新加坡教育体系的理念基础,这样一个高效率的制度,才可以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