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說法當然有誇張的渲染成分,但不少單身國人在公共住宅政策「家庭優先」的主旋律下,確實多少有種相對剝奪感。
最近,建屋局推出的新單房共享設施(Single Room Shared Facilities)租賃試點計劃,雖說立意良善,但房間的硬體設備和格局引來不少吐槽,也讓「單身者沒人權」這件事,再度成為熱議話題。
紅螞蟻的一個小夥伴吐槽說,新單房共享設施簡直是大學宿舍的翻版,甚至還是等級比大學差的那種。
另一個小夥伴則認為,新單房共享設施是平價租屋沒錯,但當局其實能在室內設計和家具質感方面多下點功夫,至少別讓整體氛圍那麼陰鬱。
本地一家獨立媒體「Rice media」更毒舌,直接搬出北歐國家的監獄做對比,諷刺這款新單房共享設施比坐監還更令人不適。
在新加坡往家庭傾斜的公共住宅政策中,單身一族真的沒感受到當局的愛!
一般情況下,單身者想擁有自己的家,只有下列三種選擇:
在「居者有其屋」的政策哲學下,單身族的確是不被愛的那方。
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新加坡50歲以下單身者比率,比起十年前又增加了不少。
其中,又以年輕族群的單身人數增幅最顯著。
在25歲至29歲青年當中,單身男性比率從2010年的74.6%,增至2020年的81.6%;單身女性比率,則在同時段從54%增至69%。
30歲至34歲青年群體亦然,男性單身者比率,從2010年的37.1%,增至2020年的41.9%;單身女性比率,則在同時段從25.1%增至32.8%。
國人晚婚也已成為趨勢,根據新加坡統計局數據,2021年首次結婚的新郎和新娘中位數年齡分別為30.5歲和29.1歲,高於10年前的30.1歲和28歲。
另一方面,除了不婚單身,隨著社會觀念轉變,如今年輕一代的國人崇尚個人自由,更渴望擁有個人空間。
尤其在疫情期間居家辦公開始興起後,不少年輕單身族更渴望提早搬出原生家庭,在外獨立生活。
無論是「一個人我可以過得更好」的不婚主義,還是選擇更早離開原生家庭獨立生活的自我意識,都是個人的人生抉擇,並非什麼十惡不赦的錯誤觀念。
但在今年財政預算案當局祭出的買房優惠、嬰兒花紅及教育上等各種福利迎來本地夫婦掌聲鼓勵之際,單身者體會更多的,卻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失落感。
強扭的瓜不甜,面對社會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國家政策也得作出動態調整。
近年來,已有不少改善單身者在公共住宅政策待遇的建議,包括將單身者購買預購組屋和轉售組屋的年齡門檻調低至28歲、允許單身族購買更大的預購組屋房型,以及擴大租賃組屋政策,如調整符合租賃條件的收入頂限和年齡等。
在新加坡總理接班人黃循財領導的「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Forward Singapore)下,共同檢討和更新社會契約,建立一個更包容,更公平的新加坡是目標。
而這個新的社會契約,必須有單身者容身之處,畢竟無論有無家室,大家都是新加坡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沒人應該被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