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行倒閉,是華爾街對美聯儲的一次成功試探?

2023-03-19

綜觀史上任何一次的爆雷事件,你幾乎找不到像矽谷銀行這麼完美的「黑天鵝」,不管從資產配置,到體量規模,以及服務板塊的單一性,它都是史上獨一份。

矽谷銀行的主營業務,本質上是接收風投投資給初創科技企業的錢。由於風投普遍集中在這裡放款,也就導致了接收投資的新興企業大多把矽谷銀行當作自己的主要存款銀行。

2020年至2021年的全球新冠疫情造成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使科技企業在此期間體量暴漲,大量投資都湧進科技企業,也自然造成了矽谷銀行的體量暴漲,大量的現金湧進。

但是,在疫情期間,除了科技業之外,沒有好的投資方向。鑒於矽谷銀行自身與科技業的高度捆綁,它不可能反向再次投資科技業,因為這根本不符合基本的對沖原則。在市場(除了科技業)普遍走低的情況下,他們轉向投資5年期和10年期美債,可以說是那個當下最合理的操作。

在2022年疫情陰霾褪去後,科技業過去兩年的無腦擴張開始遭遇反噬,市場體量還是一樣,現金量也一樣,當各行各業都開始有序恢復的時候,投資的方向多了,選擇也多了,再繼續流向科技業的錢自然就少了。更何況你們中的但凡能叫得出個名字的,市值都已經領先實際企業估值好幾年了,現在是要頭有多鐵的投資人才敢繼續往下跳?

以前科技業只要有個項目畫畫餅,就有源源不斷的A輪B輪C輪…… 而過去一年,顯然無腦融資變得困難多了。科技業想要瘦身卻沒有那麼簡單,所以我們看到科技業公司大量裁員,並非科技業出現了什麼嚴重問題,實際上這只是對應疫情期間的無限擴招進行回調而已。現有員工人數依然遠高於疫前很多,一方面融資變得困難,另一方面燒錢速度並未有太大改善,結果自然就是企業的現金存量越來越少。

一般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先出問題的肯定是企業自身,最後才會到銀行,但矽谷銀行這種高單一的業務面向,卻導致了它的現金流先於企業告急。

矽谷銀行沒有任何不良資產,它的資產配比只有兩種——現金和債券。它的流動性危機表面上看,是因為過去一年裡的持續加息導致債券價格持續走低,次級市場上的交易價格低於債券的票麵價值,在帳面上造成了巨額的浮虧。

但大家都知道,只要你不賣,浮虧不算虧嘛。但是,到了現金告急這一步,它就不得不賣了。一旦賣了,浮虧就會成為實際虧損。

(圖源:網絡)

星期四,矽谷銀行宣布新一輪招股融資計劃的時候,市場為什麼沒有買單?矽谷銀行只不過是重複了早先瑞信的操作而已,這也是銀行業遭遇現金流問題時的標準操作,何況它的資產結構還那麼健康。持有的五年期國債實際上已經只剩三年了,這麼好的資產,任何有現金的大機構、大銀行都能來趁火打劫,為什麼沒有人下場這麼抄底?相反,從周五和周一的期權交易紀錄來看,還都在竭盡所能的做空?

再換個角度直白一點的說,矽谷銀行爆的這顆雷,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讓它爆的,它的破產不是意外,而是「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必要祭品。

籠罩在華爾街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正是加息,而高懸在美聯儲頭頂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則是通脹。這個局面已經僵持了很久,市場平靜又低迷的如同一灘死水,破局的契機,恰好正是此時。

矽谷銀行的破產,對華爾街來說是一次成功的試探,畢竟大家都知道嘛,美聯儲的基本職能是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和控制通脹。但是,在此之前,誰也不知道當這兩個基本職能發生矛盾的時候,美聯儲會以哪個為優先級來作為首要考量。

如今現在大家都知道了。

明眼人都知道,這一套儲戶存款保險的兜底方案絕對不可能是在兩三天內做出來的。新加坡政府夠效率了吧,你問問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有沒有可能兩天做出整套方案來?一個月都不太好說。這一套儲戶存款保險的兜底方案是美聯儲的底牌,但同時也是一張明牌,屬於下場的每一位都知道莊家有這個王炸,但誰能用最小的牌面把它釣出來而已。

而矽谷銀行的處境太特殊了,首先它真的只是「犯了普通民眾都會犯的錯」而已,縱然管理層沒有規劃好現金流,但沒有進行任何死有餘辜的高風險投資,「因為把錢都買了國債而受到懲罰」,在普通人同理心立場上,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配合適當的輿論操作,民眾很容易將炮火轉移至美聯儲予以施壓。

另外則是它的板塊特殊性,它高度捆綁的科技業可以說是國本,未來幾十年的紅利萌芽都在這裡,沒有人敢放任讓他們遭遇滅頂之災。一個有大機率可以在最後十秒被喊「刀下留人」的受害人,也難怪其他人敢鐵了心把它推上行刑台。

(圖源:網絡)

那麼,天平的另外一端呢?美聯儲真的是從頭到尾就被算計吃下這個悶虧的嗎?我們先來說一件往事,2008年次貸危機時的救市是怎麼個救法?是某些人想像中的大開印鈔機嗎?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過去十年怎麼可能維持的低利率?低通膨時代怎麼會維持這麼長時間的?

這麼違背常識的謠言也不知為何能傳播的那麼廣。實際上,當時美聯儲和各家銀行打的也是白條啊。各家銀行的不良資產置換成美聯儲的高評級債務,在金融體系大規模出問題的時候,這樣救市方法是可操作性最強的。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轉移到美聯儲手裡的那些垃圾債券,都一個一個的逐漸實現了盈利。但副作用也很明顯,普通民眾超級不爽——「華爾街的肥貓們明明是咎由自取,為什麼要救他們?」所以這才有之後的占領華爾街運動。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圖源:pixabay)

那麼這次呢,情況完全不同。首先矽谷銀行並沒有明顯的結構性問題,就連流動性問題都不是那麼大。區區三年,別說擺在央行層級上,就是放在普通投資人身上那都不叫事兒。多少錢投不出去的非全職散戶投資人,目前在次級市場上,找兩三年到期、當前市值低於面值的企業債券買啊!

所以,接管債券是個理所當然的操作,何況,這債券里絕大多數不是你自己發的嘛,按發行面值收回來肯定不虧,後面那些年的分紅也都不必支付了,這四捨五入一下不就約等於房奴提前還貸省下巨額利息麼?

美聯儲早已騎虎難下,加息加到現在,已經進入幾乎加無可加的狀態,邊際效應在逐漸失去,但通脹依然居高不下。由於就業人口結構性改變,火熱的就業市場讓一般人更敢借貸,來應對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通脹呈螺旋形上漲而難以壓制。

(圖源:pixabay)

這裡插一段,說到就業人口結構變化的問題,已開發國家在疫情後都有相似的問題,新加坡也一樣。一方面,收緊的移民政策回不到過去,另一方面,勞動力和就業結構發生了無法扭轉的變化,很多人無論主動或被動直接退出了勞動隊伍,服務業人手短缺,僱主不得不調整薪金搶人,但服務業仍舊面對勞動力不足的難題。

言歸正傳。在最近幾次的發言中,美聯儲的表態是越來越「鷹」,因為只要他們態度稍微「鴿」那麼一點點,市場就會立刻解讀成利好,然後通脹又一路狂飆。但,繼續這樣加下去又有什麼用呢?市場信心如此強烈,除非失業率開始上升、經濟開始衰退,否則通脹沒有緩解的可能了。而矽谷銀行的爆雷,恰恰提供了另一條解決方案。

由於民眾消費意願高,所以通脹高,加息的邏輯則是:

(1)加息提高企業的融資壓力

(2)再由企業的壓力轉移到雇員

(3)從而對薪金形成壓制

(4)降低消費意願

在過去,這一套標準操作確實是合乎邏輯的。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新生代玩家們好像已經發現了Bug:如果可以直接跳到(4),那為什麼還要走(1)(2)(3)?

這個月加息25個點還是50個點,對普通民眾來說幾乎是無感的。因為從基準利率改變到商業貸款利率改變的滯後性的過程是非常久,哪怕是利率最敏感的房貸都有利率鎖定的操作,而一些消費貸款的利率(比如說信用卡)因為本身已經很高了,是完全不受影響的。

但是,新聞事件對普通民眾來說卻是極度有感的,他們裡面的絕大多數人沒有能力去理解新聞事件的本質,但是,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絕對足以讓他們產生危機感。於是,在進行消費,尤其是進行大宗商品消費的時候,普通民眾就會更為謹慎。這種謹慎消費的行為,直接就會反應在通脹放緩上。

本周公布的2月CPI通脹報告,無驚無險完全符合預期。不出意外的話,3月的CPI通脹報告應該會交出一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答卷。如果不滿意,自然會有人去引爆下一個雷,版本已更新,新的玩法已經解鎖。

(圖源:pixabay)

矽谷銀行的破產事件幾乎是一個可以寫入經濟學教材的經典案例,現在回頭去看,天時、地利、人和,幾乎每一樣都在最好的位置,擠兌矽谷銀行只需要不到100個初創企業就能讓它光速破產,速度快到完全不給某些目前持幣很高倉位低的亞洲風投介入的機會(淡馬錫:你報我身份證得了),完美地利用了時差,掐著周五的時間點,亞洲早已收盤,不給資金流入亞洲避險的任何機會;市場情緒直接帶垮了原本就搖搖欲墜的簽字銀行,而簽字銀行和幣圈深度捆綁的特質,導致資金整個周末也不會流入不受交易日影響的加密貨幣;一場潛在的交易風暴就這麼直接掐死在萌芽里,避免了一切擴散失控的可能,等到周一亞洲開市時,已經「全劇終」。

從結果來看,這也是多贏。除了銀行的股東和相關基金投資人以外,幾乎所有人都從這一爆雷事件里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前兩天,在矽谷銀行的現有基礎上,FDIC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成立了新銀行SVBB「矽谷過橋銀行」,接手原矽谷銀行的一切業務。

經歷了周一早上的最後一波取款潮之後,儲戶情緒已經穩定,也已經開始辦理貸款業務,甚至一部分激進的儲戶認為,目前的在FDIC直接管轄之下的SVBB是目前美國最安全的銀行,沒有理由從這裡取錢後存入另一個不知道將來會不會爆雷的銀行。大機率矽谷銀行原儲戶的錢不會完全轉移,為所有儲戶提供存款保障所需要的現金流小於早前預估。

經過這一輪驚嚇的初創科技企業,會開始檢視自己的現金流問題,矽谷銀行只不過是比他們先出問題,而不代表他們自身沒有問題,及時在策略面進行調整,減少無效燒錢,推動就業市場的通脹放緩。

和2008年不同的是,保儲戶不保銀行本身,也就不保任何的投資產品,帶動了美股整個金融板塊的下滑,投資人在投資銀行股的時候會更加謹慎,這一表現也可看做是華爾街對聯準會的示好,結束了過去半年那種越加息美股越漲的那種瘋狂對抗情緒,指向熱錢端的通脹放緩。

(圖源:pixabay)

由於板塊情緒謹慎,銀行想要招發新股再集資的難度毫無疑問會大幅提高;銀行無論大小都需要檢視自己的流動性,增加現金持有量,對企業的投資也會更為謹慎,直接導致投資上的通脹放緩。

當前,小銀行們不會立刻面臨擠兌。雖然部分存款還是會流向大銀行,但另一方面,市場消費謹慎情緒會帶動存款需求增加。有了FDIC的存款擔保,各小銀行在爭取存款上會更加激進,利好消費端的通脹放緩。

年初的悲觀情緒認為,加息必須加到美國經濟進入結構性衰退,才有可能壓制住通脹,而如今經歷完這一輪矽谷銀行的破產爆雷,目前市場情緒倒是相當樂觀,普遍認為美國只需要經歷一個輕衰退就可以結束加息回到正軌,所以這兩天你看每一個美股分析師都是滿面春風難掩笑意。

到了這裡,似乎一切too good to true…真的是這樣嗎?沒有任何人需要為之買單嗎?

如果將視野拉到美國以外呢?

周一,沙特投資人的一句話直接導致瑞信股價暴跌,本來就處於懸崖邊緣的瑞信更加搖搖欲墜,瑞士央行不得不出面注資500億擔保,並承諾在需要時會永久保障流動性。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瑞信和情況和矽谷銀行又不太一樣。矽谷銀行是「本就不是雷,但強行引爆」,而瑞信的問題由來已久,資產流失維持了整個年度,而且還在持續流失,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市場的巨大反應。而瑞信對瑞士來說,已經大到絕對不能讓它倒了。

(圖源:pixabay)

利率處於高位時,銀行業的抗壓能力大不如從前,潘多拉之盒已經打開,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銀行遭到空頭的挑戰,爆雷事件會層出不窮。

而各國金融機構的不健康程度基本都遠超美國,那麼,各國央行也就不得不被帶進這個新的「伺服器」,進入瘋狂內卷,遲早會有那些存量不行、舉債也不行的央行從這條賽道上被甩飛出去。

而搶先以最小代價進入這條賽道的美國,會以它最為成熟的金融體系吸引來全世界的避險資金回流。到時候,美聯儲可能又得面臨一輪「通脹它怎麼又回來了,還講不講基本法了」的問題,哪怕你自己不發錢,你也擋不住全世界其他央行不得不發錢的現實。

社會科學說到底不是科學,經濟學自然也不是。它是動態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它一直在演變出新的規則。在網際網路時代,當「消費者的理性」這個原始版本中常數,變成一個可被操縱的變量時,遊戲規則已經永久的改變了。

但是,就我個人這些天的觀察,大多數的新加坡金融從業者,都還沒給自己腦內的既定程序打上補丁,盡信書不如無書,終身學習的重要性迫在眉睫。


相关文章

  • 金管局:我國經濟持續擴張 通脹前景逐步改善
  • 新加坡機場往返中國航班猛增14倍,狂攬1650萬遊客!
  • 儘管天氣多雲 粉紅月亮仍照亮本地上空
  • 20元牛排變2000元 西餐攤位:無心之過 已處理退款
  • 在國會大廈附近放飛無人機 大使館促中國旅客遵循法規
  • 天福宮媽祖繞境巡安 約4000善信參與今年媽祖誕
  • 「我們只想做普通人」 抗癌勇士吐心聲促莫歧視癌患者
  • 兩年來吃屎充飢,幼女被親父暴打致死,後媽見死不救,說「非親生的我愛不了」
  • 天福宮媽祖繞境巡安 約4000善信參與今年媽祖誕
  • 在國會大廈附近放飛無人機 大使館促中國旅客遵循法規
  • 「我們只想做普通人」 抗癌勇士吐心聲促莫歧視癌患者
  • 工運領袖:勞資政努力和總理領導能力帶動國家繁榮和工友薪資福利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