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12月底,本地共有10萬4500個職位空缺,連續三個季度減少,但仍比疫情前的2019年多出一倍。
人力部發布的《2022年職位空缺報告》顯示,我國去年四月解除邊境管制和安全管理措施後,僱主積極填補職位空缺,職缺填補比例從2021年的56%增加到去年的61%。
同2019年相比,因業務擴展或重組而創造的新職位有所增加。和前年一樣,資訊通信領域的職位空缺最多,占69%。
另外,去年的職位空缺有56%屬於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和技師等白領工作,比前年增加三個百分點,反映了增長領域如資訊通信、金融及保險服務、專業服務、醫療與社會服務行業的人力需求高。
報告指出,隨著勞動力市場緊縮情況舒緩,超過六個月未能填補的職位空缺比例從前年的35%,減少到去年的27%。其中,藍領工作的減幅較大,主要因為僱主能聘請外籍員工來填補空缺。至於難以填補的白領職缺,僱主指主要原因是薪資待遇缺乏吸引力、求職者缺乏所需的專業技能和經驗。
調查也發現,更多僱主不再只根據學歷來評估求職者。在白領職位中,更多僱主注重求職者的技能和工作態度。
人力部說,邊境限制大幅放寬後,僱主得以聘用外籍員工來填補空缺,促使非居民就業增長強勁復甦。在招聘情緒保持積極,以及全球經濟逆風的影響下,當局預計職位空缺情況將有所舒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