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和來發揮地利和創造天時,一直是新加坡馬不停蹄不斷前進,以讓我們的小島國生生不息的原因和動力。(檔案照)
科納曾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與全球化中心資深研究員,2021年出版的《移動力》(Move: The Forces Uprooting Us)這本書,上述序文里提到了美國密西根州湖區一些沒落的工廠鎮的近況。
那麼巧,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3月11日在第55屆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也提到了密西根州湖區城鎮,特別是19世紀誕生的一個小鎮,叫新加坡。
根據資料,密西根州的卡拉馬祖河(Kalamazoo River)河口在1830年代有座小鎮,當時當地人聽說英國人在1819年在亞洲開闢了一個名叫「新加坡」的港口,且生機勃勃,於是為小鎮取名新加坡,以吸引密西根湖的船隻來停靠。
由於能獲取大量的白松木,新加坡鎮很快成為木材和造船業的樞紐。然而1871年密西根幾個大城市包括芝加哥被大火吞噬,為進行重建而把新加坡鎮周圍的大片樹林砍伐,木材業隨之凋零,廠家紛紛遷離。僅40年光景,這個繁華小鎮就逐漸被沙暴所形成的沙丘淹沒,1875年成了廢城。如今河口僅有個告示板,記錄著它曾經存在。黃循財借這密西根新加坡鎮的故事,說明新加坡維持其價值和影響力的重要。這個小鎮與歷史上其他先興後衰的城鎮命運相似,「但我們要讓東南亞的新加坡長存下去,不只是存活和存在,而是要繁榮昌盛」。
長存與繁榮昌盛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新加坡有的是地利,天時不是我們所能控制但有機會創造和改變,而這需要很大的人和。用人和來發揮地利和創造天時,一直是新加坡馬不停蹄不斷前進,以讓我們的小島國生生不息的原因和動力。科納說,移動是人性,因為創造機運和改變命運是人類求存與探尋更美好生活的本能。換句話說,新加坡不要成為人去樓空的廢城,須要維持它能維繫人民向心力和宜居城市活力的價值。
有趣的是,科納在自己回答「2050年你會住哪裡」時,他說在掃描世界尋找有豐富的淡水、進步的治理和可能吸引創新企業人才的地理位置時,他和他的同事決定住在密西根州。因為當地大湖區一些過氣的城市,比如底特律正在為電動汽車世紀的到來準備重新崛起。科納看準它的另一個轉機,是美國與加拿大的關係將更密切,底特律有望在欣欣向榮的芝加哥—多倫多走廊扮演中站。這也證明昨日的廢城,可以借創造天時地利人和所依賴的智慧、毅力與信念重振。
必須一提的是,新加坡開阜以來所發揮的地利條件,是因為它保持開放,外來資源與外來人口一直在補充我們在人才與資源上的缺口,過度敏感或一刀切地把外籍人員和貨品視為侵占新加坡人與企業權益的競爭,那是在給我們的地利與人和條件製造阻礙。小國的眼光和待人處事如果經常小里小氣,機會只會流向他方。
小國要開拓視野和創造生生不息的有利條件,還不能只在本土招商引資和吸引人才,而也要加強移動力——走出去。而這不只是新加坡企業走出去。
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最近簽署備忘錄,讓30歲以下的科技專業人士,有機會到對方的國家工作一年,獲取當地科技領域的工作經驗。這麼做是要加深兩國科技生態系統的聯繫,並讓年輕科技專業人士在彼此的國家把握數碼經濟的機遇。哈莉瑪總統最近正式訪問馬來西亞時,也呼籲兩地年輕人多交流,以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機會多熟悉彼此。這也是為兩國能長久地維持密切關係創造人和條件。新加坡人在享受安居樂業時,更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和無視一切。
我們很習慣其他地方的人來這裡討生活,探尋機會和更美好生活是人類移動的一大原因,但學習與他人相處及合作創造互信與互惠條件,應該也是人類在越來越複雜的國內外環境里,好好走出去的動力,甚至是必要功課。我們須要加強的是看待人類移動的大度和可持續度,以及自己能走出去好好學習開拓視野與合作心懷的移動力。
科納想像的未來城市,不是大量高科技打造的智慧城市,而是各城市的規劃與設計,重在能否智慧地容納不同階層者,包括移動人口的生活和需要。我們需要這樣的智慧和準備。
北極特使陳振泉:
北極冰蓋融化對新加坡影響巨大
新加坡和北極雖然距離1萬多公里,但是作為一個低洼沿海國家,氣候變化導致的北極冰蓋融化將對新加坡帶來巨大的影響。
新加坡北極特使陳振泉於3月29日至31日,到美國阿拉斯加州城市安克雷奇(Anchorage)出席」遇見北極2023」研討會。根據外交部4月1日發的文告,陳振泉在兩場對話會和小組討論會上致辭時,談到新加坡對北極事務的關注。
他說:「作為低洼沿海國家,新加坡受氣候變化、氣溫上升和北極冰蓋融化的影響,因為這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進而威脅新加坡的生存。這是為什麼新加坡有必要參與北極事務的發展。」
北極理事會由八個北極圈國家組成,包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芬蘭等,新加坡在2013年成為北極理事會的觀察國。超過800名政府官員、北極土著代表、商界代表和學者參與了研討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2022年3月,理事會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暫停了合作事項。
就此,陳振泉說,北極理事會是推動北極區研究和活動的重要平台。針對是否在近期內恢復理事會活動,觀察國會聽取成員國的建議。即便如此,新加坡會繼續支持理事會,以及屬下工作小組的任務、宗旨和活動。
陳振泉此行也會見了北極土著代表、處理北極事務的美國官員,以及其他成員國和觀察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