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在油盟+宣布減產後的第一反應嗎?
先把僥倖心理收一收吧!因為不論是否擁車,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
先介紹一下背景。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其他產油國組成的油盟+(OPEC+)去年10月就曾祭出過一輪減產措施,當時他們宣布每日減產200萬桶原油。
遭西方國家制裁的俄羅斯也在今年2月單方面宣布每日減產50萬桶。
加上油盟+周日(2日)宣布從5月起至年底每日再減產116萬桶原油,意味著接下來油盟+的減產總量將達到366萬桶,相當於全球需求的3.7%。
油盟+成員國所產的原油總量約占全球的40%,角色吃重,任何增減產的決定,都有可能對油價造成重大影響。
由於油盟的減產幅度超出市場預期,油價一度飆漲6%。
油盟+的官方說法是,減產是為了穩定原油市場。
當然,沒有說出來的大實話,便是通過減產抬高油價。
也有分析指出,油盟+此舉似乎是為了因應經濟放緩,乃至美國可能陷入的經濟衰退。
一般來說,經濟衰退將導致需求下滑,油價滑落。這些產油國率先減產,即是為了避免屆時價格進一步降低。
「央行中的央行」美聯儲將在5月召開下一次政策會議,市場原本還樂觀預測,美聯儲可能不會再進一步加息。
加息循環一旦終止,意味著借貸成本不再攀升,商業活動將重新展現活力,經濟放緩乃至衰退的陰影暫時可褪去大半。
但油盟+這一減產,停止加息的期望隨時可能落空。
加息和收緊貨幣政策的時間拉長,也意味著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將增加。
簡單來說,油價飆高導致通脹更難壓下來,各國央行不得不繼續加息,消費者的預期支出也將受限,進而提高經濟出現衰退的風險。
同樣深受通脹所苦的新加坡也無法倖免於難。
隨著油價上漲,經濟師認為,我國通脹情況恐將惡化,各種成本持續上漲。
首當其衝的,是對能源價格極為敏感的電力市場。
已經被通脹搞得疲於奔命的國人,接下來搞不好又得支付更高的電費。
油價上漲也將提高製造業、運輸和交通成本,對本地經濟和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衝擊。
新加坡金管局數據顯示,本地今年2月份核心通貨膨脹率維持在5.5%,與1月份持平,仍處於14年新高。
路透社引述受訪分析師的意見指出,我國本月仍有可能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
如今加上油價上漲的因素,為了抑制通脹,當局預料會持續收緊貨幣政策。
換言之,包括房貸和商業貸款在內的借貸成本大機率繼續攀高,新加坡經濟放緩乃至衰退的風險也隨之升高。
同時,為了降低未來受產油國減產導致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全球勢必會加大對替代能源,尤其是綠色能源的投資。
然而,在綠色能源取代石油等化石燃料前,無論開不開車,大家估計每次都還是得為油價的波動而忐忑不安。
只能希望這次減產事件帶來的負面效應有限,讓所有人心驚膽跳的經濟衰退不會真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