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對照自己,別人很苦」的類比,讓我開始懷疑人生。是不是就應該感悟活著知恩圖報就好,何必想得太多,問個不停?常說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過好就好,真的嗎?不是嗎?
有人到峇厘島遊玩,很有心思地發覺到,為他服務的當地司機覺得$1.40新元的冰淇淋太貴了(OS:這麼便宜的奢侈,這麼可憐的日子);司機也在被請吃飯時,選擇最便宜的套餐(OS:懂事又善良,不會趁火打劫);最後,司機說,買不起一罐$10的奶粉給孩子喝(OS:想給孩子吃好穿好,愛心融化了),更是讓新加坡旅客熱情澎湃,感觸良多了。
旅行的小恩換大惠
一趟旅遊,能看到自己有多幸福,也幫當地人改善三幾天的生活,小恩換大惠,當然不壞。對人性的善良,我們實在不忍指指點點。
在這裡,我在人性的善良之上,擅自加了「開始懷疑人生」這個註解,因為這才是討論的主旨。要對好心人說真話,既何必又不容易。
一方面覺得自己幸福,別人可憐,另一方面其實是自己認知的不足,把別人的現實人生搬進了自己的機會教育,提升成學習之旅。說穿了,搞不懂那就是現實,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才會把不同時空的錯亂,悲涼成淚眼汪汪的糾結。
每個人的善,帶來不同層次的動力與感悟。蒼生螻蟻,施捨考驗的是交換的算計。王爾德的《快樂王子》在我們以前的課本里諄諄善誘,那時我們不認識王爾德,故事卻記得一輩子。
不亢不卑的羨慕 換一個對比的場景,假設我到一個超級富豪家吃飯,也許才知道把魚子醬當胡椒粉,用松露當青蔥灑是可以的;看到廁所比自己睡房大,說出巴不得讓家人住進廁所的感嘆,聽起來也很誠懇謙卑。富豪如果在富豪圈裡轉述了我不亢不卑的羨慕,搞不好也是同樣地開始懷疑人生。可是富豪不會說,所以他是富豪。
把自己的價值觀加諸在別人身上,同情之餘,還理所當然要人感恩接受,是認知誤區。莊子看魚,不是白看的。
要看到的是,司機努力樂觀,沒有放棄,也不怨天尤人的人生態度。對於闖入另一個人生的旅行,才會是最好的學習,千萬不要一切都用價格衡量比較。
一切都是相對的,不論是「對照別人,我很幸福」,還是「對照自己,別人很苦」。怎麼百轉千回不失去自己,就是人生。別人可以帶你看世界,代你愛他的生活,最後你會發現,驀然回首才最真。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