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賡武:何謂新加坡華人?

2023-04-09

上:新加坡有著非同尋常的故事

新加坡華人的故事,幾乎從一開始就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我不想對此長篇大論,因為關於這個課題的研究已有很多。例如,柯木林主編的《新加坡華人通史》就很全面;他和柯宗元教授合編的英文版也是如此,但側重點略有不同。

正如兩名編者所言,他們並未涵蓋課題的方方面面,但他們已盡力揭示華人定居新加坡的歷史所產生的重要問題。不過,無論閱讀華文或英文版本的《新加坡華人通史》,你就會發現新加坡才是真正有趣的主題。

新加坡有著非同尋常的故事。

很奇怪的是,新加坡曾一度是如此重要,可以成為本地區一個小王國的中心,但在其他時期,它卻無足輕重。人們會繞過它,或者利用它來辦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但直到最近才非常認真地對待它。在所有這些階段,華人都以某種方式參與其中。

正如上述兩本著作所指出的,最早真正提到新加坡的是中國史料,特別是汪大淵的《島夷志略》首次談到了淡馬錫。當時,這個地方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然後就突然消失了,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為了填補空白,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做了大量的工作,讓我們知道在那之後發生了什麼。

新加坡的名字零散地出現在各種各樣的史料中。《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有提及新加坡;葡萄牙人以及後來的荷蘭人也有提到,但幾個世紀以來,它從不被認為具有重要地位。它僅能在一些方面發揮些微影響力,但並不足以真正成為任何事務的中心。

然而,在幾十年內,這個幾乎不為人所知、幾乎沒有任何記錄的地方,突然變得重要起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試圖解釋其中的原因,但對我來說,這與中國和華人有關,這一事實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首先,當時的新加坡對於在本區域非常活躍的荷蘭人來說並不重要,因為他們已從葡萄牙人手中奪走了馬六甲。得到了馬六甲,控制了萬丹(Banten),從而在雅加達有了自己的基地後,荷蘭人擁有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為了香料還是為了中國的製成品,要從歐洲航行到這一區域,都是繞過好望角,穿越印度洋。到達這裡的最簡單方法,就是通過巽他海峽。

從那裡,你可以去爪哇,或以南蘇門答臘島為基地,穿過巽他海峽,然後進入南中國海,到中國和日本。因此,在荷蘭人當道的那段時間裡,這是主要航線。

在荷蘭人到來之前,葡萄牙人為什麼要占領馬六甲?他們的做法與荷蘭人不同。葡萄牙人直接穿越印度洋去到了印度。他們主要與波斯灣、印度沿岸和紅海的穆斯林商人做生意。這是他們的主要利益所在。

葡萄牙人最終來到印度南部的科欽(Cochin)和卡利卡特(Calicut),最後在果阿建立了基地。對他們來說,這更為重要。由於他們的基地在那裡,馬六甲海峽就變得非常重要。

葡萄牙人很清楚馬六甲王朝在那裡建立,必有很好的理由,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劍指馬六甲。當然,他們對香料感興趣,並試圖從世界其他地方獲得香料,而僅次於香料的最重要事情是前往中國。

很快葡萄牙人就來到了中國。在從馬來人手中奪取馬六甲後的幾年內,他們就開始探索中國沿海地區,給廣東和福建的中國官員製造麻煩。最終,中國人學會接受他們,發現他們能幫得上忙,允許他們使用澳門港口作為商業活動的基地,甚至讓葡萄牙人處理這一地區的所有貿易。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再給中國添麻煩了。所有其他歐洲國家的人都必須通過澳門,通過葡萄牙人,與中國打交道。這種現象真的很特別。

出現這一局面,與他們繞過好望角,一直向北到達波斯灣和印度西海岸有關。

當荷蘭人發現葡萄牙人在該地區占據主導地位時,他們就直奔香料群島(編按:即馬魯古群島)。他們橫渡印度洋來到巽他海峽,並從萬丹和雅加達向東到達摩鹿加群島(Moluccas)。

因此,葡萄牙人有經印度洋到北方的馬六甲航線,荷蘭人則使用南部航線。他們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但真正改變新加坡命運的是英國人。

英國人是後來者。到他們來的時候,葡萄牙人已確定了一組航線,荷蘭人則鎖定了另一組航線。但英國人對兩個貿易中心更感興趣:一方面,他們對印度商品感興趣,因為印度在當時是非常富裕的國家,與當時的中國相比絕對不遑多讓;另一方面,他們發現了茶葉的巨大市場。

與極度重視香料的荷蘭人和葡萄牙人不同,英國人將目光投向茶葉貿易。為此,他們尋找通往中國的航線,而去中國的航線有兩條。他們可以將在印度賺取財富與在中國尋找茶葉資源結合起來。採用這條航線,他們航向印度洋,朝北進發,重複葡萄牙人做過的事情。

另一條是航越印度洋,經巽他海峽到達中國。英國人無需馬六甲,就可以從巽他海峽,直接穿越南中國海到達澳門,以及接觸廣州的商人,並建立定期的茶葉貿易。他們便是這樣與福建人和廣東人做生意的。

因此,你可以發現歐洲人的活動,與華人對此作出的回應息息相關。華人的移動路線反映了當時這些歐洲帝國正在建立的貿易利益。這是華人如何在本區域激活自己的網絡,以及如何建立自己基地的重要線索。根據此一背景,讓我們來看看歐洲的情況。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我認為我們必須了解歐洲的情形,因為與亞洲的貿易模式相比,歐洲遵循的是一套不同的原則,後者的規模極小。他們的商業活動不涉及大規模入侵、海上對抗和戰鬥等,而是集中在各種貿易商品和網絡上;無論如何,對華人來說,這些純屬私人商業活動。這之中沒有任何形式的國家支持的活動。

無論是伊斯蘭商人還是基督教商人,他們總是得到統治精英成員的支持。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而言,他們得到了國王和王室的支持。至於英國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它們是由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的私人公司組建的,但也得到那些投資東印度公司的國家的貴族支持。官方的支持總是有一些,因此這些國家的海軍可以在必要時給予援助。

不過,本區域的傳統貿易幾乎完全是私人性質,對印度人和華人而言更是如此。對華人來說,情況恰恰相反:朝廷實際上不鼓勵私人貿易。

眾所周知,中國發展了朝貢貿易,這確保與中國展開貿易的外國商人必須通過官僚機構。就可經商的範圍而言,他們必須獻上貢品來進行貿易。雙方的禮物和貢品是建立此一貿易的基礎。

當然,國家永遠不可能控制一切。私人企業家對一些規章視而不見,一些私人貿易也還在進行。但私人貿易的規則得由政府制定,然後交由澳門人和葡萄牙人管理。因此,當「洋夷」來到中國沿海時,這對私人貿易商形成阻嚇作用,阻礙了經濟發展。這種官僚貿易直到16世紀末才有所放鬆。

因此,在歐洲人擴張的那段時間裡,華人完全沒有得到政府的任何支持,福建的一些私人企業家繼續經商,在離福建最近的菲律賓非常活躍。

由於西班牙人也有興趣與中國進行貿易,華人遂避開澳門,轉而到菲律賓。有別於與其他地方的商業活動,他們直接與馬尼拉做生意,建立了一條跨越太平洋,遠達墨西哥和歐洲的良好貿易線,並發展出非常複雜的關係。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加坡能從中崛起,是很令人驚訝的。英國人為什麼需要新加坡?

當我說這得歸「功」於拿破崙時,自己都啞然失笑。拿破崙開始在歐洲建立帝國,威脅到荷蘭,這無關本區域,全是歐洲歷史。

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的情況很糟糕,幾乎破產,所以拿破崙攻占荷蘭的消息讓英國人感到震驚。它促使英國東印度公司占領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屬地,以防止它們落入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人手中。

英國人接管了爪哇,並派萊佛士擔任總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英國在中國的利益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英國人意識到,他們不一定得從加爾各答出發,經馬六甲海峽,才能同中國做生意,還有其他航線可以考慮。要這麼做,就得看歐洲的戰爭如何結束。

讓英國人感到萬幸的是,拿破崙在歐洲戰敗了。作為勝利一方的英國人意識到,他們仍然需要荷蘭作為歐洲的盟友。這同樣與本區域毫無關聯。是歐洲發生的事件決定了這裡發生的一切。事實是,英國人希望荷蘭人站在他們一邊,以確保法國人不會控制本區域。於是,著名的《1824年英荷條約》應運而生,而結果立竿見影。

英國人統治爪哇好幾年,對努山達拉(Nusantara)或馬來群島世界的本質有所了解,這讓他們明白自己需要做些什麼。為了穩固通往中國的航線,英國人不必挑戰荷蘭人或控制其屬地,只需要與荷蘭人達成協議,讓他們安全通過荷蘭人視為利益範圍的島嶼,包括新加坡。

荷蘭人控制著馬六甲,而在馬六甲與雅加達之間的區域,新加坡只是其中的一個島嶼。在這些地方,荷蘭人解決了與米南加保人(Minangkabau)、武吉士人及其他馬來人群體的問題,並主導他們的事務。

荷蘭人的主要興趣是控制馬來群島,而英國人只為找尋一條通往中國的安全航線,因為這會影響到他們壟斷的茶葉生意,以及與之相關的鴉片貿易。

這就是「為什麼是新加坡」的歷史背景。對我來說,新加坡冒起的經過,以及為何它一直是通往中國的連接點,是一個充滿驚奇、頗有意思的故事。

至少在新加坡歷史的頭20年里,與中國的聯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認為,這為英國的政策吸引馬六甲、檳城、婆羅洲,以及爪哇和蘇門答臘的馬來世界等周邊地區的華人來到新加坡,並將其作為開放的港口奠定了基礎。這與荷蘭港口的高稅收和壟斷式的法規形成了鮮明對比。

自由港的設立把華人吸引到新加坡,而這是一項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通過將馬六甲海峽作為荷蘭和英國的邊界,《英荷條約》為此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我記得當我還在求學的時候,我就問過為什麼明古連(Bencoolen)如此重要?為什麼萊佛士要留在明古連?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選新加坡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巽他海峽仍然是通往中國的重要港口。

但有了《英荷條約》,加爾各答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完全可以控制整個區域。從加爾各答經馬六甲海峽到中國的航線現在已確定。當荷蘭人把馬六甲割讓給英國東印度公司時,新加坡的地位就變得完全不同。在我看來,這是新加坡與中國的聯繫最初如何建立的關鍵所在。

在最初的20年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新加坡變得不那麼重要,因為英國人打敗了中國人,占領了香港,並開放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等商埠。英國商人可以直接前往他們在香港的殖民地。因此,香港取代新加坡,成為英國在中國的基地。但只要把這條鏈拉長來看,新加坡仍然是鏈條上的關鍵節點。

因此,香港作為通往中國貿易的門戶,新加坡也參與其中。香港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英國人可以從這裡向中國其他地區擴張。作為大英帝國商埠鏈中的一環,新加坡一直很重要。在許多方面,這仍然是新加坡後來在區域和世界事務中取得一些成就的秘訣。中國對東亞的發展有著關鍵的影響。正是與中國的這一關係,決定了新加坡如何發揮它今天仍在發揮的作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將歷史鏡頭拉近至現代,新加坡的故事還有什麼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那就是英國、荷蘭、法國及其他國家的帝國,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崩離析。我要強調這一點:在新加坡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深受歐洲事件的影響。在這方面,那便是由歐洲民族國家建立的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自我毀滅了。

它們的殖民地都變成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是在18世紀末法國建立第一個偉大的民族國家時產生的。19世紀後期,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成為各式各樣的民族國家。

中:對「民族國家」的渴望

這些民族國家從已發展為帝國的國家中轉化而生。從國王治理的帝國到封建領主統治的王朝,大多數帝國都轉變為屬於公民的帝國。法蘭西帝國就是如此,身為皇帝的拿破崙認為自己代表著法國人民。所有法國公民都是主人,不再允許國王和貴族統治他們。認為民族國家可以建立民族帝國,這樣的想法卻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徹底幻滅。

它始於驅逐西方的反殖民運動。有點意思,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本區域的反殖民運動其實是由日本人推動的,但我不會就此進行闡述。既然所有殖民地都應該與帝國主義者鬥爭並擺脫他們,帝國必須讓民族國家獨立的理念也就跟著興起。

日本成功地從西方借鑑,並落實民族國家應該擁有主權、應該有邊界、公民應該是平等的理念。這成了中國和東南亞的表率,它們都在二戰結束後,決心建立自己的統一的民族國家。

歷史的洪流讓新加坡別無選擇。新加坡不可能成為一個民族國家,而是會加入馬來亞。因為我來自馬來亞,所以我對這個問題有一些感觸。對我們和當時的許多新加坡人來說,新加坡理所當然會有一天成為馬來亞的一部分。這個民族國家將是馬來亞,並最終成為馬來西亞。

第一個意想不到的事件是,大英帝國不得不離開,隨後是一個名為馬來亞的民族國家,新加坡將是它的一部分,但還未加入。檳城和馬六甲也別無選擇;英國人已把它們併入馬來亞。新加坡被放在一邊,但問題並沒有解決,因為新加坡有太多的華人,馬來民族主義領導人不想要新加坡。他們想把新加坡排除在外,直到九個馬來州,以及檳城和馬六甲這兩個殖民地有信心組成一個馬來亞國家。在他們這麼做的時候,新加坡不要參與進來。

英國人非常高興。他們把新加坡變成一個單一的殖民地,並繼續主導戰後東南亞的經濟活動。但所有人都認為,新加坡遲早會成為馬來亞的一部分。事實上,新加坡後來也真的加入馬來亞,而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儘管時間很短。這又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

我提到了很多出乎意料的事件。但我認為,如果你想解釋和理解新加坡華人這個課題,就不能忘記本文開始時所問的問題:「何謂新加坡?」因為英國人從一開始就歡迎華人來新加坡;只要他們遵守英國人定下的規章,不製造太多的麻煩,英國人很樂意讓儘可能多的華人來這裡做他們想做的事。只要華人一鬧事,英國人就會鎮壓。

當華人變得更加民族主義,群起響應孫中山的號召,並為清朝的覆滅而歡欣鼓舞,加上五四運動把許多激進思想帶到了東南亞,華文學校湧現,中國的政治也被引入,英國人非常仔細地觀察著這一切。起初,他們對大部分活動置之不理,但當他們意識到這可能對他們構成威脅時,從1920年代就開始對華人社區展開嚴厲打擊,並嚴加管控。

「如何管理新加坡的華人」是英國人的重中之重。他們並沒有完全阻止華人前來,且還鼓勵華人留下。事實上,他們希望來定居的是合適的華人,而不是三教九流之徒。英國人樂見華人攜帶家眷來定居,成為新加坡殖民地的忠誠臣民。

對於只歡迎合適的華人,而將被視為不良分子排除在外一事,英國人是非常認真看待的。他們的政策非常明確,可以在歷史檔案的記錄中找到詳細的說明。

下一件出乎意料的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新加坡並沒有加入馬來亞,而是在加入馬來西亞後不到兩年便分家了。

當時我在吉隆坡,身為馬來西亞人,我感到很驚訝。說實話,我其實非常難過。但這件事對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影響。新加坡第一次獨立了,將建立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這是所有人完全意想不到的。這就是新加坡的特殊之處。這是一個全新的新加坡,是在它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誕生的。一開始,它就是一個75%的人口是華裔的國家。

由不是在當地土生土長的群體,組成一個新國家的主要移民族群,據我所知,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這樣的人口結構。新加坡完全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第一代領導人必須想方設法,在一個大多數人不是華族的區域,建設這個大多數人都是華族的國家。

我不會在此討論新加坡政府的政策,而只想強調一點,即華人雖是新加坡的主要族群,但這個國家顯然是個港口城市,居住著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特別是來自鄰近地區和亞洲其他地區的人——馬來群島的努山達拉人、來自印度的人、來自阿拉伯和回教世界的人、來自基督教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因此才有了現在的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族裔的分類。

人們往往對這些分類習以為常。要摒棄它們很難,因為新加坡從一開始就奉行一項非凡的原則,即承認在這裡出生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多元社會將是這個新國家的基礎,就我所知,這在其他國家絕無僅有。其他任何國家一開始都說,誰占多數,誰就決定立國的基本原則,而所有其他人,無論如何,都必須服從或保持二等少數民族地位,直到他們能扭轉局面,成為主要群體。

新加坡是我所知道的,唯一情況正好相反的國家:主要族群明白,他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社會,但在國家所處的區域,他們卻是少數族群。他們接受必須平等對待每個人,多元社會是新加坡建國基礎的原則。以這種方式開啟國家建設進程,是很罕見的。這也是建國進程始終處於進行式的原因之一。這永遠是一項很艱難的工作。

新加坡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它的存在、生存、活動的擴展和強化,及目前在區域和世界事務中所發揮的作用,一直與區域外的事件,以及學習應對不受它控制的事件密切相關。

所以,我們時不時就會問,新加坡是一個國家,還是別的什麼:它是一個城市國家,一個正在形成的國家,最終成為作為全球城市的民族國家?只要仔細去了解這些術語的涵義,你就會發現它們是自相矛盾的,但我不會對此作深入討論。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讓我把話題轉回到新加坡是一個與眾不同、難以想像的地方這一點上。新加坡的成立令許多國內外的人感到意外。幾十年來,新加坡的境況沒變,區域內外充滿不確定性,國家仍面對一定程度的脆弱性。這就是為什麼新加坡人民對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此警覺,並願意努力工作,以保持這種獨特的地位。

在某種程度上,這反映了一個事實,即新加坡在13世紀和14世紀成為淡馬錫並非偶然。我們應該記住,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群島世界的任何政體。儘管新加坡今天處於一個不同的位置,但新加坡人民及領導人都明白這一點。更重要的是,他們明白,華人在這個國家的立場,對新加坡的生存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我已盡力回答第一個問題:「何謂新加坡?」,詳述了它令人意外之處。當我說「意外」時,也是在突出這樣一個事實:既然過去都產生了這麼多意外,當我說未來可能會有意外時,我不應感到意外。

我的第二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也許不那麼令人意外。值得注意的是,「華人」這個詞使問題變得複雜。

我總是很難向我的非華族朋友解釋「Chinese」這個詞的由來。對華人來說,「Chinese」並沒有一個相對應的詞。今天,我們最常用中國人、華人來翻譯「Chinese」。但「Chinese」這個詞對中國來說是陌生的。在20世紀之前,華文並沒有與「Chinese」完全對等的詞,可以讓所有華人用來形容自己。

直到19世紀和20世紀,人們才逐漸意識到,有一個詞來與「Chinese」對譯是必要的。當清朝滅亡並被中華民國取代時,「中國」一詞首次被正式用作國名。在此之前,這個國家或帝國被稱為大清,接著是大明,而更早以前,則是漢和唐,這些都是統治王朝的名字。

如果要更進一步,我們談論的是,從華夏,或者中華,或者近代的民國這些詞所代表的文明中,可以探尋的哲學意涵。華夏包含了所有華人的文明身份,他們都屬於從周朝的偉大哲學家,以及其他各種群體和哲學家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傳統。這個故事太複雜了,無法深入探討。大多數人都知道,定義什麼是華人,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最早的時候,人們所知的「China」的形成,就包括今天中國境內的不同民族,他們既來自境內,也來自境外,不同的民族進進出出,往往與大量可以被稱為「華人」的民族融合在一起。他們接受並認可某些文明價值觀,這使他們能夠認同華夏,並成為華夏民族。但「華夏」這個詞並不能翻譯成「Chinese」。

「Chinese」一詞也與秦朝建立,並由漢朝鞏固的第一個帝國相關,因此秦朝的名字一直被用來解釋「Chinese」這個詞的起源。

在梵語和普拉克里特語(Prakrit)等古印度語言中,「chin」或「china」是中國的名稱,並被認為起源於秦朝。這個詞傳到了回教和基督教世界。「china」這個古老的詞後來被用於受印度人影響的當地語言,接著又被日本人使用。幾個世紀以來,它被許多外國人廣泛使用,但華人自己從未使用過。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採用這個詞呢?當中華民國取代清朝時,它成為正式國名。國民黨領袖孫中山認為,現代民族國家是歐洲列強財富和力量的源泉。為了復興,重振在整個19世紀被西方蹂躪和羞辱的文明,中國必須成為一個民族國家,以重新獲得力量和財富,才能夠站起來,不再像過去那樣被欺凌。根據這一背景,人們完全可以理解國民黨人為何有這樣的看法。正是1912年的辛亥革命,使中國成為一個民族國家。

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幾十年來,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明白這一點。你可能聽說,孫中山曾抱怨中國人不理解民族主義。他們確實沒有作為一個國家的成員的意識。大多數中國人是以他們的鄉村、家鄉、方言群體,以及家庭親屬群體,來識別自己的身份,並使用長期記錄的家譜或族譜,來追尋他們的根源。

所有這些認同自己文明的方式,並沒有讓他們感覺擁有國籍。國籍的概念是非常新的。對我來說,中國人在對過去作出深入探究後,才發現中國可說是沒有「國家主義」的。這是非同尋常的。

幾個世紀以來,漢人都不抗拒接受非漢人的統治。在整個中國被蒙古人征服之前,中國北方的漢人一直被突厥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統治,而自17世紀以來,則是被滿族人統治。對大多數居住在北方的漢人來說,他們只在明朝時期,生活在漢人的統治下。在上個千年的其餘時間裡,他們一直生活在征服王朝的統治之下。

對於南方的漢人來說,他們受漢人統治的時間,與宋朝存在的歷史一樣長。但只要仔細觀察,南宋只不過是一個拚命戰鬥,以抵禦北方的非漢族國家,而被逼到南方的小王國。

儘管如此,所有的朝代都認為它們屬於同一個中華文明。他們為共享一段連續的歷史感到自豪,也樂意使用文言文來統治中國。即使是使用自己的語言多於其他語言的蒙古人,也接受了中國歷史的主導地位。滿族人尤其成功地運用了中國的文化制度。

自始至終,他們都認同從商周到明清的歷史連貫性。在統治精英、官員,以及精通歷史、典籍、一套共同的道德價值觀,以及治理關鍵原則等人的眼中,所有這些都被視為單一的傳統。他們都接受中國這一歷史連續體。這與「China」這個詞或現代的國籍概念一點關係都沒有。

下:「中國」概念的轉變

那麼,對於新加坡來說,何謂「華人」?這是一個很久以前就存在的問題。首先,如果你留意華人怎麼看待清朝,就會發現大多數來自福建和廣東的新加坡華人,不接受滿族人作為他們的合法統治者。眾所周知,很多私會黨的創立是為反清復明。這就是為什麼孫中山來到新加坡時,得到了福建人和廣東人的大力支持,他們贊同將滿族人趕出中國,恢復漢人的統治。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故事起源於此,卻未就此結束。到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時,他認為滿清時期的地圖即為中華民國的地圖。這是另一個故事,我不細講。但它確實增加了我們對「中國」的理解的複雜性。

因為當孫中山意識到,他永遠不可能用其他方式團結全中國人民時,他提出只要袁世凱能說服年輕的宣統帝溥儀退位,併合法轉移權力予他,就支持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這樣一來,中華民國就繼承了大清帝國的邊界,其中大部分地區沒有被明朝統治過。事實上,超過一半的人口是滿清帝國的非漢族臣民。但隨著滿清皇帝退位給袁世凱,他們的土地就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並從此被視為中華民國的公民。

袁世凱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孫中山要做的,就是提出這個中華民國是以「五族共和」為原則。這意味著漢人是組成中華民國的五大民族之一。「五族」是晚清時期用來指滿族、漢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的一個詞語。這段歷史在中華民國存在了十多年。

因此,中國的民族主義並非始於漢人,「五族共和」把所有人都視為「華人」。孫中山的支持者對此並不滿意,於是發明了「中華民族」一詞,來形容中華民國的每一個人。這真的是一個新奇的概念!一個包含所有「華人」的新名稱。同樣,我不會對此作出詳述。你可以意識到這個問題已變得多麼複雜。

與此相關的是,新加坡華人對這些新名稱的使用有不同的反應。許多人支持孫中山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當中華民國採納了五族共和,以及後來的中華民族時,新加坡華人或多或少地接受了這些引入的名稱。所有華文學校的教科書中都使用了這些詞彙。但一些成年人卻對它們感到困惑。

對許多人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本質是民族主義的。中共的建國理念之一,是成為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

漢族是最大的民族,約占總人口的91%至92%。他們的身份和分布確實引發了爭議,但且讓我們接受這個數字。但對於其他55個民族中約9%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共同對中國至少一半的土地提出祖傳權利的訴求。

那麼,新加坡華人在這方面的立場如何?這就涉及如何識別和認清與中國的多重關係的問題。問題的另一面是,何謂「華人」,這個問題本身似乎一直在變化。我聽到有人說,「新加坡」和新加坡的「華人」的概念一直在變化。這兩者又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這就帶出了我的最後一個問題。

「新加坡華人」該作何解?

當新加坡正在改變,並試圖為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民族國家的長期生存找到堅實的基礎,同時又得作為全球城市,以及在東協旗幟下,作為東南亞地區的心臟和中心時,這意味著什麼?

另一方面,中國本身也在發生變化。曾經被統治、被羞辱、被打敗,文明幾乎毀滅的中國,在1949年後重新建立了起來。大家都為之感到驚訝。中國確實崛起了,現在能夠獨立對抗任何人,再也不會被欺負,再也不會受到傷害。

中國也認為自己繼承了清朝、國民黨的中華民國,以及在1949年以後鞏固邊界。它現在是一個擁有主權的民族國家,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的崛起,就是這麼回事。

當然,也有人會說:「啊,還有另一個中國呀。」中華民國從未被征服過。它於1912年由袁世凱和孫中山的國民黨建立。它仍然存在。名義上,仍然有一個中華民國。有人稱它為台灣,但這不是它的正式名稱。

世界各地的華人,或者說華裔,大約有5000萬到6000萬人,有些人說更多,這取決於他們的統計方式。

他們是怎樣的「華人」?誰是華人?身為華人意味著什麼?

一種定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認同中華文明的人,則是另一種定義。那些認同自己的祖先和譜系、方言群體、宗教或宗教習俗(無論是道教、佛教、儒教、回教、基督教,無論他們的選擇是什麼,甚至是華人敬拜的其他地方神靈)的人,他們都可以以某種方式認為自己是華人。

身為華人,對中國的認同有多種方式。雖然方式各異,但我認為它們都是完全合乎情理的。這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我認同,即你如何識別自己的身份,但也取決於他人如何識別你。

這就回到了中國和新加坡是怎樣一種關係的問題上。我從1996年起就住在新加坡。這是我在新加坡的第27個年頭,即使在這26年里,我也看到了華人描述自己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新加坡華人」,到「華裔新加坡人」,再到去掉「華人」這個詞,只說「新加坡人」;而忽視對中國這個國家的任何其他認同。在新加坡,到處都可以察覺到這些情況。

那麼,何謂新加坡華人?這似乎取決於很多因素。這是我提出的三個問題中最難回答的一個。但每一個問題都涉及這樣的認知,即新加坡經歷了許多有時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變化,而中國也改變了很多。中國再次變得強大、富裕,這是近200年來世界所未曾見的。但現在對我們的鄰國,以及那些敵視中國,要遏制它,永遠不讓它發展到在它領土之外產生任何影響力的國家來說,卻是真實地發生著的。所有這些都擺在眼前,你每天都讀到這類新聞,避無可避。所有這些都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這意味著什麼?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隨著世界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創建國際秩序實有必要。我承認,我從不明白什麼是「國際秩序」。但我要說的是,確實有這樣一套秩序,人們普遍認為它是有效的,而新加坡積極參與其中。

作為一個小國,一個主權民族國家,以及與195個成員國中的所有其他民族國家享有平等地位,新加坡所依賴的聯合國體系對其生存至關重要。另外,體系的和平運作尤為重要。但是,當超級大國再次玩起類似於19世紀的國際政治遊戲,使帝國政治現在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而威脅到這一體系時,它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

許多詞彙、話語和使用的語言,都變得更具對抗性。而且使用它們的後果,也變得難以預料。我們要如何預測下一階段的發展?如果把它與「何謂華人」這個問題放在一起,我們要如何為未來發生的意外之事做好準備?

我並不想以這種模稜兩可的方式結束討論,但我承認,我對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我所能說的是,對本區域的華裔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別人如何識別他們,他們如何識別自己,以及他們的存在可能意味著什麼?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社會的國家,也是一個放眼全球的現代國家,有著令人欽佩的雄心壯志。其他國家如何看待這一點,以及這在多大程度上與中國和「華人性」(Chineseness)有關,仍然是一個問題。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這一切所顯示的意義取決於太多的可變因素,我無法在此作出總結。我希望能為可能的答案提供一個更恰當的描述,但我沒有答案。我所能說的是,你必須儘可能仔細地審視這段時間一直在發生的無數變化,特別是那些讓你感到吃驚的變化,就可以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應可以在我所提出的這些想法之外,對這些問題作出更深一層的思考。

作者王賡武,新加坡著名歷史學家

本文是他於3月19日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與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聯辦的講座上發表的英語演講。原載《聯合早報》旗下英文電子雜誌「思想中國」(ThinkChina)

黃金順譯


相关文章

  • 特價雞飯只須1新元9角 鄰里雞飯店日賣500盤
  • 開工兩周每天加班到9點 女子想裸辭:我撐不住了!
  • 一款韓國西瓜味冰棒含未申報過敏原 食品局下令召回
  • 擔心攤位租約受影響 攤販不敢放假和抱病開工
  • 新加坡副總理:美國正退出全球領導的地位,我們必須團結起來
  • 「2025年世界最幸福城市」排名公布,新加坡排第3!
  • 「亞洲舞王」羅志祥來新加坡開演唱會了,下周開始搶票
  • 新中商界齊聚新加坡推介會,深化全產業鏈合作
  • 落地新加坡被ICA盤問!免簽後入境查得更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