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本地大約有700個家族理財辦公室。
另外根據彭博社引述專家估計,這個數字目前很可能已進一步攀升至超過1400。其中,中國富豪「貢獻良多」。
2020年至2022年間,還有約200名海外投資家通過全球投資計劃(GIP),申請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
數據沒法騙人,富人湧入新加坡的趨勢千真萬確。
然而,背後的真實情況卻是:
人來了,家辦也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了,錢卻沒跟著來。
或者說得更精確一些,中國富豪的錢是來了,但卻是放著不動,並未達到刺激本地的投資及就業市場的效果。
根據彭博社引述一些對沖基金、銀行及私人股票行的說法,大概就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程度。
一名基金經理直言,諮詢的人很多,但拿錢出來讓他們幫忙投資的人卻寥寥無幾。
本地三大銀行星展銀行、華僑銀行、大華銀行在資金管理方面的收益沒有太大起色,也從側面證實了這種現象。
去年第四季,儘管流入資金增加,但上述三家銀行在管理客戶資金方面得到的管理費收益反而比之前更低。
原因是外國富豪帶來本地的資金基本上按兵不動。資金沒有投入市場,靠交易賺錢的銀行也就難以分得一杯羹。
但這種對投資本地興致缺缺的現象,卻有違新加坡政府對外公布的初衷。
新加坡一直對遷入本地的外國富豪大開方便之門,既有稅務減免,又提供申請永久居留權的機會,無非就是希望他們能帶著「鈔能力」來本地投資,進而促進新加坡經濟發展並增加就業機會。
如果他們將「鈔能力」收起,沒把錢拿出來投資,對本地的經濟發展就不會有太大助益。
首先是新加坡和東南亞資本市場相對於中國大陸或香港的規模,仍屬小巫見大巫。
要讓中國富豪心甘情願掏出錢投資,需要更多的時間與耐性。
投資機構Partners Capital Investment Group的亞太共同負責人Emmanuel Pitsilis指出,由於中國富豪對本區域市場仍有疑慮,因此他們往往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放心把錢託付給基金經理。
此外,新加坡股市的流動性及著名的上市公司數量遠遠不及紐約和香港交易所,香港股市的總市值更是新加坡的逾10倍,本地資本市場對這些中國大戶的吸引力因此相對有限。
讓情況雪上加霜的是,遷移本地的中國富豪並非真的一毛不拔,而是把錢高調花在其他炫目的商品上。
他們在本地買豪宅、買名車、加入高級高爾夫球俱樂部,花錢不手軟,但這些高調奢侈的消費,卻無法有效刺激本地經濟。
相反的,這些消費行為進一步推高本地私宅售價及高檔住宅租金,擁車證價格亦節節攀高。
國大教務長講座教授程天富的一項研究還發現,遷移本地的中國富豪喜歡在聖淘沙這類外國人購買房產不受限的地方建立屬於他們的聚落和社會網絡。
換句話說,這些中國富豪自成一格,融入本地社會的程度有限,加上未如預期般出錢投資本地,難免引來不滿情緒。
經濟發展局今年3月攤開數據稱,從2011年至2022年,全球投資者計劃(GIP)為我國創造了2萬4699個就業機會。
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劉燕玲今年2月23日則在國會強調,通過全球投資者計劃的投資家在2011年至2020年間,為新加坡帶來了超過54億6000萬元的直接投資。
政府今年3月15日還進一步調高全球投資者計劃(GIP)三大方案的投資門檻,包括:
在本地,客人帶著禮品上門拜訪時,主人家常常會說「人來就好」,這句話尚且有一定的客套程度。
若外國富豪已藉方便之門遷入本地,享受著稅務減免等好處,還想「人來就好」,恐怕就說不太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