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境和迷惘之際,都不約而同寄託於宗教力量。
先說中國,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年輕人選擇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間,年輕人選擇了求佛。」
中國今年最流行的這句話語,充分反映當地年輕一代熱衷於求神拜佛的現象。
「寺廟游」更是在年輕族群中蔚為流行。
據《澎湃新聞》報道,旅遊網站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寺廟相關景區的門票銷售較去年同期增長了三倍多。其中今年2月以來,「90後」「00後」的年輕人,更是占到了預訂門票人群的一半左右。
也有媒體稱,與2019年相比,各大社交平台有關「寺廟」的搜尋量增加了368倍。
微信公眾號「ONE文藝生活」的一篇觀察指出,去年「十一」長假期間,北京戒台寺一眼望去全是年輕人。
翻查微博等中國社交平台,各地寺廟年輕信眾大排長龍的視頻照片也是信手拈來,俯拾皆是。
該文引述的幾位宗教領袖也宣稱,他們觀察到前往宗教場所參與宗教儀式的年輕人有越來越多的跡象。
中國:躺平、內卷的延續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年輕人的「宗教熱」都是在冠病疫情暴發後,逐漸蔓延開來。
在中國,「上香」可謂是「內卷」和「躺平」的延續,皆由年輕人「再怎麼努力也沒用」的無力感所驅使。
據了解,大批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催生了年輕人繼續攻讀碩博學位,在學府里逃避社會現實的景象。
中國國家統計局3月數據顯示,中國16歲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19.6%,是2022年8月以來的新高,也遠高於全國平均的5.3%。
社會競爭加劇、經濟增長放緩、加上社會流動僵化,種種因素疊加,使再努力也改變不了命運,學歷再高也終將一事無成的念頭,深深烙印在年輕人心底,因此不得不轉向神佛,期待從那裡尋求一份慰藉,甚至是改變命運的機會。
而年輕人到了寺廟,還有「月老廟前愛理不理,財神殿里長跪不起」的現象。麵包都沒了,還求什麼愛情,更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年輕人此時此景,所求所願的是什麼。
2020年的冠病疫情是許多年輕人一生中面對的第一場危機。
從失去家人朋友,再到工作及日常生活充滿不確定性,這場疫情無疑給他們帶來巨大衝擊。
《華爾街日報》分析,這讓不少年輕人變得老成,並走上了與前輩們一樣的道路,在悲劇來臨時尋求宗教的慰藉。
回答相信有「更高的力量」的美國年輕人,不盡然相信諸如《聖經》等宗教經典所描繪的神的形象,但他們認同有個仁慈的神祇存在。
根據過去其他調查,在自由主義的浸潤下,抱持宗教信仰的美國人比例逐年下降,年輕人下滑的趨勢尤其明顯。
如今,年輕人傾向不信仰特定宗教,但卻相信有一「更高的力量」,或許也是在不欲投入宗教,卻又因生活苦悶困頓而不得不寄託其他力量的拉扯間作出的折衷選擇。
總的來說,中美年輕人熱衷「上香」或相信有「更高的力量」的存在,更像是對現實不滿卻又無能為力的無奈之舉。
香火鼎盛、福音廣傳,側面反映出的,或許是日子變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