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为典型的“城市国家”,国土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由于岛内山脉、水域众多,实际建设面积远低于国土面积。目前总人口约597万,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交通拥堵的情况却很少出现,全年堵车时长仅40小时,平均每天堵车仅6分钟。有研究机构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可用性、有效性、方便性、安全性和财政可行性等五个方面测评的结果显示,新加坡是全世界交通系统最发达的城市。新加坡政府致力于从规划先行、政府扶持、市场调节、技术赋能等方面提升交通畅通度,建成了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
科学规划先行,最大限度减少市民交通总需求
面对人多地少、资源紧张、出行需求激增的现实约束,新加坡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作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重中之重。从城市发展规划的角度,制定了带有环状和卫星新城的总体规划,通过快速交通系统将乡镇与市中心连接起来,借助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连接地铁、公共巴士、计程车等公共运输工具,这些交通枢纽也是卫星城的中心,很好地服务了卫星城的功能实现。同时,这些卫星城又有效实现了人口分流,显著降低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新加坡提出通过完善城市区域功能来缓解交通压力。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100万左右的大区,包括了55个规划区和2个集水区,各级中心依据人口规模和布局配置了商业、学校、医疗、交通等设施,保障了民生问题可就近解决。得益于系统的科学规划和完善的区域功能,有效降低了市民出行的总需求。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新加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一是“智慧出行2030”,愿景是构建一个相互沟通、紧密联系的交通系统。该规划提出了三个关键策略和四个主要领域。三个关键策略包括:形成创新和可持续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制定和采用智能交通战略规划标准,各系统间建立密切、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伙伴关系。四个主要领域是感知、互动、协助和绿色,对交通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信息交付、数据标准、安全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地面综合交通规划2040”,这是新加坡政府面向2040年提出的交通发展规划,订立了三个目标:45分钟整个城市出行和20分钟区域内出行,统筹考虑所有交通方式,实现健康生活和安全出行。
满足出行刚需,建设低价优质高效的公共运输体系
国际公共运输协会主席皮勒·卡尔维特称赞新加坡是“城市公共运输的典范”。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改善市民的出行体验,促进公共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陆交局”)是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管部门,该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建成横跨全岛的高速公路160公里,地铁轻轨258.5公里,自行车道120公里,平均每日发送乘客274.5万人次;公共巴士345.1万人次,计程车发送乘客58.2万人次,乘坐公共运输是绝大多数市民出行的第一选择。
政府精准调控,持续加大建设投入。对于事关民生出行的刚性需求,新加坡运用政府手段建设了四通八达、网络稠密、方便易用的公共运输体系。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运输基础设施的投资,2022年“陆交局”宣布,政府将继续投资200亿新元用于新建地铁,投资50亿新元补贴巴士服务,并在5年内投资40亿新元用于地铁运营,为市民提供价低质优的公共运输服务。
注重市民需求,完善公共运输系统。新加坡将市民需求作为发展公共运输的第一要务,采取多种方式吸纳民意,体现共建共治共享。一方面,开展意见征询,精准优化调整。议员通过每周两次的选民接待日和每半年覆蓋选区每户家庭的家访,收集出行建议,了解市民需求,适时优化公交布局,调整站牌设置、停靠站点、残障人士设施,目前约90%的公共汽车站都有休息座和遮挡篷;有针对性拓宽自行车专用道,规范共享单车的管理、使用、停放;在人车矛盾突出的路段,调控信号灯时长、修建过街天桥等。另一方面,动态分析数据,给予专项补助。新加坡公共运输理事会享有公交定价权,会定期追踪每个家庭的公交支出与收入比例,运用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公交票价,确保其处在合理区间。同时,给予低收入群体更多专项补助,资助老人、学生、低收入员工、残障者等群体。过去5年,新加坡公共运输系统的运营成本上涨了60%,票价却下降了2%。
合理设计布局,提升市民出行感受。不同公共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特别方便,公交站和地铁站的衔接非常紧密,主要有两种布局:一种是公交站和地铁站“背靠背”,即行人从地铁站出来再往回走两步就能到达公交站牌;另一种是“脸对背”,即地铁站出口直接面对公交站,乘客换乘没有里程负担。另外,新加坡还有多个一体化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整合了地铁、公交、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乘客可在枢纽内直接换乘。
运用市场化手段严控私家车数量
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新加坡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自驾车是奢侈品,不能搞平均主义,需用市场化方式进行调节,为此自2009年起建立了汽车所有权许可和税收制度,严控私家车总量,逐步降低车辆年增长率。拥车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公共运输系统的日益完善,使更多市民放弃了拥有私家车。
购车人定期竞拍拥车证。新加坡政府规定,私人买车须先竞拍取得拥车证,拥车证的使用期限为10年,发放数量由政府根据交通情况和道路容量控制,购买价格则完全通过竞拍由市场供需决定。前几年,拥车证的价格在3万至6万新元区间波动,近年受供需和通胀影响,拥车证已上涨到每张11.5万新元。
增大车辆购买税费额度。购车相关税费主要包括汽车所有权费、额外注册费、转让费、进口税等。额外注册费根据车辆基础价决定,总价越贵的车,额外注册费越高。由于新加坡本地并不生产汽车,购车者还需缴纳进口关税以及消费税,分别为车价的20%和7%。这些政策累加的结果使得新加坡的购车成本之高在全球少见。以1.6L的丰田卡罗拉为例,在新加坡购买一辆需 7.6万美元,而在同等收入水平的东京只需 3万美元,伦敦是2.4万美元。高昂的用车成本使得新加坡的人均机动车保有量仅为每百人9辆,远低于东京的18辆和伦敦的31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