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捲!有空白!但缺人!揭秘新加坡出海真相

2023-04-28

總第 3482 期

作者 | 餐飲老闆內參 蔡大柒

中餐出海正火熱,

太二酸菜魚大排長隊

「好吃的太二酸菜魚,來咯!」

響亮的吆喝聲後,碩大的酸菜魚上桌,酸辣開胃,引人頻頻動筷。

周五中午1點多,新加坡新達城B1層的太二酸菜魚仍是滿座。

拓展到新加坡的太二酸菜魚有著不錯的成績,餐位要提前多天預定,排隊是經常的事,消費者也不限於華人,門店內能看到更多元的面孔。

餐飲出海,成績不錯的還有海底撈,當地人氣極旺,擁有20家門店,並以新加坡為起點,快速開拓出東南亞市場,開出了近60家門店。

有傳聞稱,新加坡門店是海底撈最賺錢的。

內參組織的的新加坡參訪之旅,5天行程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熟悉的出海品牌——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絕味、江邊城外、雲海餚、大龍燚……

一商場內,姚姚酸菜魚立起蒂芙尼藍的圍擋,寫著「全球60+家店」。海外市場的開拓,似乎為品牌注入了國際化的榮光。

最新進入新加坡的瑞幸咖啡,簡潔的藍白小屋,開在繁華的烏節路上,首次下單只需0.99新幣,這「套路」莫名地熟悉。

在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最新全球營商環境排名公告,新加坡以8.7分排名第一,未來5年,仍然是全球營商環境最佳的經濟體。

疫情期間,新加坡的餐飲業仍在向前發展,小吃攤、超級市場的數量不斷增加。2022年的數據顯示,一周多次外出用餐的占比為43%,每周至少一次外出用餐的比例為24%。

此外,新加波的華人占比為74.2%,語言、文化、飲食習慣等,新加坡都和中國有許多共通之處。

這些都是有利的大背景。中餐出海新加坡,亦如此時新加坡的天氣一樣火熱。

但隨著參訪行程的不斷深入,對話了當地知名餐企的創始人,拜訪中餐出海「樣板」後發現,中餐出海,雖有星辰大海,但道阻且艱。

勞動力緊張!但別只會用錢解決

勞動力緊張,是新加坡疫情開放至今,各行各業都在面臨的問題,餐飲行業也如此。

餐訪營拜訪了同樂餐飲集團開在烏節路的同樂雅苑,一家以烤鴨為主打的中餐館,人均500元左右。

同樂餐飲集團有著40年發展歷史,2001年3月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

創辦人周家萌在採訪時提到:「疫情之後遇到的問題是人力的緊缺,不是說我們高價請就會有人,你在新加坡要先請到本地人,才有申請外地人的配額,本地人都沒有,怎麼能做母雞生蛋的事情。」

同樂雅苑500平方的大店,前廳後廚加起來,只有20多個員工。

同樂餐飲集團創辦人周家萌分享品牌故事

樓上是出海的火鍋品牌大龍燚,差不多200平方的店,6個員工,3個在後廚,3個跑前廳。前廳服務員不是看幾張台子,是要跑全場,還要兼顧後廚的工作——切切蔥花等小料。

在新加坡,如何招到人、留住人,是中餐出海必然要面對的問題。人員緊缺造成人力成本的上升,在新加坡,這個占比會提升到30%——35%。

餐飲老闆內參的創始人秦朝在走訪後算了這樣一筆帳:

「新加坡租金和深圳差不多,人力成本大約是國內的2—3倍,人均消費在我的觀察中,差不多要乘以5了。

我在新加坡第一頓就吃了海底撈,大眾點評上人均消費在300元左右,點了四個菜,半份牛肉、半份羊肉、半份毛肚、半份千層肚,外加一個鍋底,最後結帳是160新幣。

這樣一算,同等的租金,3倍的人力成本,5倍的價格,還是有利潤空間的。」

走訪中,也有新加坡餐飲人提到,很多中餐品牌習慣用錢來解決問題,像洗碗工的工資就曾開到了1萬7。減少對人的過度依賴,走上精細化的運營之路是必然。

進入微利時代的新加坡餐飲業,正向效率要效益,從供應鏈和自動化的角度來提升效率。

服務了新加坡三代人的長城集團,擁有超過200個經營據點。

產品80%環節由供應鏈解決,剩下由人完成的20%,也儘量用自動化來提升效率。新加坡的很多餐廳都採用了傳菜機器人來提升效率。

在2019年,新加坡政府就進一步鎖緊了服務業的外勞配額,間接地推動了能大量節省成本的利器——中央廚房的發展。

2019年的數據顯示,長城旗下的220間店面和28家咖啡店,大部分食物都在中央廚房製作,每天有9噸處理過的肉類和海鮮,3噸的食物半成品,送往各處。

不斷提速的新加坡餐飲正成為中國餐飲未來發展的效率模版。

找市場空白,

品類獨特性是關鍵

了解餐飲經營環境後,品類選擇是餐飲出海另一難題,餐訪營拜訪了諸多本地餐企的創始人,帶來了品類選擇的眾多啟示。

在新加坡,中餐以福建、廣東、海南等地特色菜為主,融入馬來西亞風味,同時還融匯了世界美食,日餐、法餐、韓餐、泰餐等。

口味相對比較重,喜歡酸辣、甜辣、胡椒。像獲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的松發肉骨茶,以中藥熬煮排骨,並加入大量白鬍椒,十分生汗。

新加坡餐飲的品類豐富度並不如中國,餐飲業的競爭程度也不如國「卷」,很多填補品類空白的品牌入駐後,一旦契合當地的飲食習慣,就會收穫到較高的忠誠度。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像口味酸辣的太二酸菜魚就是如此,「有了太二酸菜魚之後,我們就不會去追太三、太四,會比較認這個牌子」,這些一些新加坡消費者的心聲。

主打台灣芋圓的甜品品牌九鮮,在疫情期間快速起勢,創始人分享原因,一是外帶的模式,投入小,效率也高,外賣更復合疫情時的用餐需求,另一重要原因是品類的空白,品牌創立之初,新加坡並沒有主做芋圓的甜品店。

同樂餐飲創辦人周家萌也提到,提高利潤的另一方法就是打造具有獨特性的品類,從而擁有定價權,用高價值贏得高定價。

在新加坡,單品策略有著明顯的發展短板,消費者希望一餐中獲得完整的用餐體驗。

餐訪營拜訪的Jinjja Chicken,是一家專注清真餐飲的韓式炸雞店,品類非常豐富,多口味炸雞外,還有韓式炸醬麵、mini部隊火鍋、紫菜包飯、薯條等更多元產品,組成主食+小吃+飲品的豐富產品矩陣。

關於品類選擇的方法,除了要考慮品類是否有獨特性,賽道規模有多大外,還有一個具象的類比方法,就是「深圳實驗法」,深圳於新加坡有很多相似處,例如相似的菜系、人口組成等,很多在深圳發展不錯的品牌,有更大的希望出海到新加坡。

遍地「餐飲老店」,

新加坡餐飲更回歸本質

新加坡走訪多日,感受最多的並非新模式、新品類,而是餐飲本質的回歸。

我們探訪了松發肉骨茶開在烏節路一商場2樓的門店,裝修質樸,午餐時坐滿了食客,菜品不多,招牌的肉骨茶,加上滷味、小菜和飲品。1969年創立的肉骨茶品牌,已經發展了50多年。

主打山瑞湯的陳生成山瑞補品,從1946的一家手推車開始發展,招牌山瑞湯肉質Q彈,裙邊膠質濃厚,特色非常鮮明。

餐訪營還拜訪了多年拿下米其林一星的了凡香港油雞飯,也是少見的摘星小吃,創始人陳翰銘15歲開始進後廚,專注做油雞飯超過了30年,「世上沒有一流的食物,只有一流的廚師。

了凡香港油雞飯創始人陳翰銘與餐訪營成員深入交流

新加坡穩定的商業環境,成為了品牌長久發展的重要根基。不少將產品做到極致的餐飲店,不僅能日日排隊,收穫食客的喜愛,更能獲得榜單與獎項的加持,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不少品牌更是從新加坡為起點,逐漸向周邊區域發展。

餐訪營成員,來自常青麥香園徐文傑提到,「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國際化、現代化最好的城市,匯聚了不同人口,特別適合進行東南亞市場的團隊招募、口味測試、供應鏈搭建、品牌宣發等工作。」


相关文章

  • 「我在新加坡做了刮宮小手術,花了37000!」
  • 獅城女新山受傷 求助無人理 還是新加坡最好!
  • 女傭跨5樓窗沿擦窗 僱主:我在旁看著
  • 將懷孕6個月的妻子和4歲女兒勒死!與屍同床9天,新加坡一惡性家庭兇殺案......
  • 雅詩閣將在全球擴張業務 預計2028年之前開設逾300家新住宿房地產
  • 三名男子涉嫌參與洗錢犯罪組織 周二被控上庭
  • 本田預虧六成 日產現25年最大虧損
  • 黃永宏:我國扮演中間人角色 無法左右大國決策但可誠實反饋
  • 女神卡卡星期天開唱掀時尚熱潮 閃亮前衛服飾需求增加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