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新加坡獅城椰子」
進入菜單欄點擊 ··· 鍵
將椰子設為星標
新加坡,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又愛又恨的國度。
很多人愛這裡的環境,喜歡這裡的效率,鍾愛這裡嚴明法律。而不愛這裡的理由也有很多,比如氣候、生活習慣......
更別提,英語(Singlish)聽不懂中文也難懂的社會氛圍,足以讓很多來到這裡的人相當不適應了。
新加坡的公共運輸也是很多人吐槽的對象
然而,很多時候,對於新加坡的不滿,其實可能更多是來自一些固有的偏見和刻板印象。
一位旅居新加坡已有十五年之久,最終入籍新加坡的外國人接受了一名Youtube博主的採訪,講述了自己來到新加坡後心路歷程,完全不後悔自己入籍的決定。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從不喜歡新加坡到愛上這裡
這名外國人經歷了這些轉變
據這名自稱叫Yana Fry(以下簡稱Yana)的女子講述,自己是在15年前,跟隨自己已故丈夫來到新加坡的。
之前,她和丈夫居無定所,並沒有在任何一個城市安家落戶。俄羅斯、蘇黎世、紐約......他們曾在世界很多國家的城市裡留下了足跡,卻一直都沒有安家。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一開始,和很多初到新加坡的人一樣,她並不喜歡這裡的氣候。「感覺就像在蒸桑拿一樣」,Yana對濕熱的赤道氣候吐槽滿滿。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除了對氣候有些不滿意外,她當時對新加坡的文化也有些不適應。Yana解釋說,她其實根本不想搬到新加坡,但她當時別無選擇。
對比起紐約和新加坡,Yana說她喜歡更紐約人,因為紐約人有「遠大的夢想」並且更「敢於冒險」,而新加坡人則更「討厭風險」。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當然,在鏡頭前Yana卻沒有說哪種生活方式更好,在她看來,這只不過是個人選擇而已。
「這裡(新加坡)的美妙之處在於安全和效率高,但住在這裡也許你不會感受到那麼多的興奮之處。相比紐約而言。」Yana是這麼對採訪者說的。
無需否認的是,剛來新加坡的那會,她對新加坡各種不適應,新加坡對她而言,也不是最理想的居住地。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Yana回憶道,來新加坡後的頭五年對她來說很「艱難」,因為除了她已故的丈夫,她一個人都不認識。
因為並不像丈夫一樣擁有那麼多工作機會,Yana說在外籍人士所謂光鮮亮麗的生活表象下,作為外籍人士妻子的她則通常難以融入社會。
不過,在之後,她調整了心態後立即融入了新加坡直至今日。在她看來,外國人如果想要在新加坡長久生活下去,離不開以下這點——主動去認識本地人。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在新加坡融入社會
認識本地人很重要
Yana建議那些以家屬的身份前來的女性,要是有孩子在新加坡就讀,就要多去學校認識其他家長,沒有孩子的也要學會「從零開始」。
起初她覺得很難,但在她改變了心態後,她才明白「我現在身處在不同的地方,經歷著不同的文化,我不能只停留在之前所知道的那些領域中。」
而保持積極主動和好奇,是她認為相當重要的一環。無論是中國人、印度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只要是來自外國,那麼在融入階段他們都必須放下對舊有文化的堅持,積極擁抱新加坡的獨特文化。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Yana表示,如果外國人來到這裡後,只是尋找代表他們出生國、有著熟悉的文化的社區,那將無助於融合。
「要是你活在一個泡泡里與世隔絕,那麼你實際上並不會知道這個地方到底發生了什麼,」她解釋道。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因此,她強烈議想常住在這裡的人多與本地人積極接觸,無論是工作場所還是孩子的學校都行。要是還有困難的話,她還推薦外國人多參與本地的各種志願服務。
而在多與新加坡人接觸後,她從本地人身上學到了很多。在她看來,新加坡人有著「難以置信的善良」(incredibly kind)。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在與新加坡人的交往中,Yana也發現新加坡是自己所待過的地方里,最少對人評頭論足的地方了。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在其他國家,即使人們可能不會對外國人表現出任何攻擊性,但Yana說當地人總是會讓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局外人」。
以自己在蘇黎世的經歷為例,她說自己曾經學習德語以融入當地文化,但出門在外時總被認為說是「高級德語」而不是「瑞士德語」。
「每當我說德語的時候,瑞士人就會用他們的方言回應我,讓我感覺自己就是外地人。我好像不管做什麼都沒法融入進去一樣......」談起這一點Yana似乎依舊有些耿耿於懷。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而她在其他國家遇到的問題,到了新加坡就完全沒有遇到過了,新加坡人的友善也是讓她留下來入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慢慢喜歡上和新加坡人交流,並逐漸愛上了新加坡。選擇成為新加坡公民,對Yana來說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Yana分享說入籍儀式「非常非常的漂亮」,出席現場的部長發表了「非常非常感人」的講話。
「聽他說話,我的眼裡含著淚水。他說的話太感人了。」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她說,部長對在場所有人說道:無論你出生在哪裡、說什麼語言、信仰什麼宗教都無關緊要。將所有人團結在一起,就是新加坡所代表的價值觀。
Yana說像她這樣經常之前居無定所的人,在這一刻深刻感到被接納的感覺,因此她真誠地想為新加坡做出貢獻。
圖源:Youtube@MaxChernov
從Yana的神態中,可以看出她對入籍的決定完全沒有任何後悔。
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友善,體現出來的包容性,是她理解的新加坡的核心價值觀之一,而成為了新加坡公民的她,現在也想要守護這份價值觀。
圖源:早報
新加坡人到底有多善良
從這些小事中就可以看出
在Yana的採訪中,讓她數次提到的印象最深刻的點,在於新加坡人的善良。
事實上,生活在新加坡,很多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也在告訴我們這個社會還是相當有愛的。
萍水相逢的人,會主動為他人提供雨傘避雨:
路不拾遺,在新加坡也是隨處可見,即使自己需要等待失主到來也不會不耐煩:
在新加坡,我們看到過很多次巴士車長在車站停車後,下車推著坐著輪椅的乘客進巴士的畫面:
圖片來自網絡
也有巴士車長在開車時遇到正要過馬路的老人時,因為擔心老人的安全選擇將車停下,下車一邊用右手推著白髮老婦的推車,一邊讓老婦扶著他的左手慢慢過馬路的畫面。
值得一提的是,當他們快到路對面時,迎面而來的一輛摩托車和一輛貨車也在綠燈前停了下來,完全沒有任何要搶道的意思。
圖源:見水印
在新加坡,來這邊打拚的外籍客工,也能收穫到來自新加坡的善意。
2021年,一則視頻在新加坡網絡上迅速傳播。在連續工作了幾個小時後,一群客工坐在路邊嘮嗑休息。突然,一名新加坡安娣走近了他們。
圖源:Singapore Incidents
別擔心,她不是嫌棄這些客工,要把他們趕走的,而是安娣來給他們送愛心了~
這位神仙安娣頭髮灰白,人很瘦削。她帶著一個白色信封,走近了這些客工。
圖源:Singapore Incidents
信封裡面,不是別的,正是一沓子五十新幣!
她給面前的客工挨個發錢,以表達這些為新加坡揮灑了汗水和青春的客工的感謝。
圖源:Singapore Incidents
這名安娣還特別低調,她背著一個普通的帆布包,穿著簡單的紅色t恤和白色闊腿褲,隻身一人,來到了客工們聚集的地方。
圖源:Singapore Incidents
沒有攝影團隊,也沒有觀眾,她就這樣悄悄地拿著一沓錢,挨個給客工們發~
對於辛勞的客工們來說,這可真的是從天而降的小驚喜呀~
圖源:Singapore Incidents
為路一側的全部客工發完50新幣後,安娣走向了路對面。
路對面正有幾個客工坐著玩手機,完全沒有注意到發生了什麼事。
圖源:Singapore Incidents
這名安娣沒有忽視掉任何一名客工,她耐心溫柔地把信封裡面的錢繼續發給了樹下乘涼的客工們。
安娣真的好像一名行俠仗義的仙女呀!
圖源:Singapore Incidents
網絡上網友清一色地都是為這名安娣的善舉叫好,很多網友被這名安娣的行為所打動:
「安娣,謝謝您!您這才是真正的善良低調又溫柔,我為新加坡有像您這樣的人而驕傲!」
「這個阿姨好有愛!她衣著樸素,出手大方,有一顆真正善良的心~真的太值得人們尊重啦!」
早前,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與提倡關愛新加坡行動(SG Cares)也做了個街頭試驗。
一位患有慢性背部疼痛的印族女子提著兩袋看上去重甸甸的東西,慢吞吞地走過組屋區內的一個廣場時,有位馬來族男子將手中的東西交給妻子後,就立即上前去幫她將東西提上階梯。
圖源: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
在接下來的試驗中,也有華族中年男子主動上前幫忙,也有女子不但幫她提東西還攙扶她上階梯,甚至有不少學生停下來幫她。
圖源: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
在另一項試驗中,一位急性焦慮症發作出現偏頭痛,疼得她只能在馬路邊蹲下來休息的女子,也得到了不少人伸出援手。
有人更是掏出雨傘為她遮陽,還攙扶她過安全過了馬路。
圖源: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
雖然在新加坡,我們時不時都會聽到一些疑似歧視性的事件發生,地鐵上的「保留座位」沒人讓給更有需要的人也時有發生,也有不少人說過新加坡人有時候「很冷漠」......
但是,並不是所有新加坡人都是如此。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能遇到放下手頭事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的新加坡人。
他們不怕惹麻煩,單純就是內心的善意,就讓他們幾乎毫不思索就能做出幫助他人的決定。
三年前在地鐵站外免費發口罩的好心家庭,圖片來自網絡
新加坡人的善良,即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傳承,這離不開文化的薰陶,也離不開 新加坡政府一直大力推行的教育。
椰友們,在新加坡你們又遇到過什麼暖心事呢?歡迎到評論區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