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工藝大學(UTM)地震學及地震工程研究組首席研究員阿茲蘭阿德南表示,馬來西亞需要為地震風險做好準備,因為我國位於「太平洋火環帶」之中,這將導致我國更容易受到地震風險的影響。
他說,揭露此事並非為了嚇唬民眾,而是讓民眾有更多的準備,政府亦可採取適當的措施,及早採取措施以減少地震的影響。
阿茲蘭表示,過去的認知是馬來西亞處於「太平洋火環帶」之外,但因為地球板塊不斷移動,碰撞和移動,大馬位於被澳洲和菲律賓板塊包圍的歐亞板塊之下。
他說,大馬有5個地區有地震風險,其中吉隆坡距離武吉丁宜的活動斷層線僅約50公里,可能會面對6級地震的風險。此外,其他4個斷層線周圍發生地震的高風險地區則是森州的瓜拉庇勞、霹靂州的曼絨和天猛莪,以及登嘉樓的肯逸。
阿茲蘭指出,大馬需要採取措施以減少地震的影響,因為許多城市區擁有密度高人口、經濟發展、摩天大樓和高架大道等,這些都會使得地震的影響更加惡劣。
沙巴砂拉越或發生7級地震 阿茲蘭表示,過去25年的研究發現,沙巴和砂拉越亦有可能發生高達7級地震的地區,分別是沙巴的蘭瑙、拿篤、古達、砂拉越的民都魯、尼亞和美里。他補充,1984年,登嘉樓的肯逸湖水壩曾發生4.6級的地震。在地震發生時,市區的道路結構亦受影響,因為6級地震可破壞道路結構。
阿茲蘭在接受《大都會日報》訪問時表示,制定地震風險圖不僅用於識別地震風險區域,還可在地震發生時用於快速規劃和制定救援行動。
他還指出,對於老舊的建築,可採用一些方法減少結構的地震振動。阿茲蘭希望這些信息能讓公眾更好地做好地震準備,並讓政府採取適當的措施以減少地震的影響。
大馬地震多數為鄰國餘震 無論如何,馬大理學院地質學系高級講師莫哈末哈達羅斯里不表認同。他表示,雖然大馬可能處於太平洋火環帶,但澳洲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碰撞,可能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會發生。
他說,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馬來西亞距離環太平洋火環帶約500至600公里,因此,大馬發生的多數地震,都是因鄰國發生地震所引起的餘震。
唯一例外是沙巴的蘭瑙,那裡的地震震級都很高。
此外,哈達羅斯里也提醒大馬必須留意強震引發安達曼海或印度洋,導致西海岸發生海嘯現象,正如2013年亞齊省北部發生的地震引發北馬海嘯一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