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很熱、非常熱、熱得要命。
今年4至5月的氣溫可能已經屬於「熱得要命」的層級了。5月才剛過去幾天,新加坡氣象署就在3日發文告指出,4月份酷熱的天氣預料將持續。
當局說,5月一般是新加坡一年中最熱的月份,而首兩個星期每日下午的平均氣溫或高達34攝氏度,在雲量較少的日子可能會進一步上升至35攝氏度。
儘管如此,大部分新加坡人應該也已對這樣的溫度習以為常,畢竟實在熱得受不了的時候,可以隨時躲進冷氣室內避暑,不必在戶外逗留太久。
然而,在戶外工作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們得長時間和烈日「相伴」,就算忙得汗流浹背還是得繼續守著崗位。
在新加坡,外籍客工就是這麼一群人。
《海峽時報》上個月刊登了一篇題為《客工避暑工作須有更多關注》的讀者來函,文章劈頭就問:
針對長時間在高溫下工作的本地客工,當局的保護和預防工作是否充足?
投函的讀者之所以拋出這道問題,是因日前看到《海峽》的這張照片:
她指出,有研究發現,引發熱衰竭和中暑等熱力相關的病況臨界點(threshold)一般是27-30攝氏度的環境,倘若個人無法適應或身體原本就有疾病,臨界點或將進一步降低。
她因此建議,通過以下方式避免客工中暑:
2019年,時任人力部部長楊莉明在答覆議員的提問時,也曾給出下列數據和資料:
除了當局推行的指導原則,一組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從去年4月起,也開展了一項新的研究,調查在工地和客工宿舍的40位客工如何受高溫影響。
研究團隊會在他們工作期間,全天候24小時追蹤他們的體溫、對炎熱氣候的需求,從而提出減少及預防客工熱應激的解決方案。
此外,團隊會分析他們的尿液樣本,也會請他們服用溫度計丸,來檢測他們體內器官的溫度。
(編按:「溫度計丸」與維他命膠囊形似,通過食道進入人體,感應人體器官的溫度。隨後,它能將溫度資料傳達給一台手握感應器,並在幾天後後排出體外。)
專家:探討高溫危機議題需更關注客工福利
如今疫情趨穩了,客工恢復過往的工作進度之際,確保身體狀況保持在最佳狀態,顯得更加重要。
去年8月,美國CNN在一篇專題報道中,就訪問了一名新加坡客工。
他憶述自己某次在高溫下長時間工作的經歷時說,當天中午的氣溫達34攝氏度,他在工地扛著一包包沙袋時突然感覺暈暈的,但他沒多加理會繼續撐著。
不料,他不久後出現頭痛症狀,幾分鐘內跪倒在地、開始嘔吐,「我感覺虛弱、暈眩,最後雙腳也無力了」。
他坦言:
「我會對高溫感到懼怕……但為了工作養家也沒得選擇。」
這些客工稱,他們在炎熱氣候下仍得繼續在戶外工作,也不被准許進入購物商場或大廈等設有空調的公共場所,如果要「避暑」就會到公園休息,或在大樹下和高架橋底下乘涼。
安迪·霍爾說:
「有鑒於系統性的限制及區別對待,他們無法(從冷氣解決方案中)受惠,著實令人失望。在持續發展的高溫危機議題上,客工的福利需有更廣泛的討論。」
領導國大研究的楊潞齡醫學院李家煒副教授也告訴CNN,無法輕易獲得空調等冷卻系統,對許多客工而言是「攸關生死的事」(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如果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不獲得改善,他們最終可能會以性命賠上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