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样的治国理念下新加坡在政府主导下努力提升社会服务:从1964年起新加坡开始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迄今为止超过80%的新加坡公民人居住在政府承建的房子,其余20%的居民则住在有地房地产以及私人公寓,全国居民住房拥有率达到90.5%,人均寿命82.5岁,15岁以上公民的识字率为96.7%。全国平均每一万人有医生23人,共有病床1.2万张。每千人拥有私家车110辆,手机渗透率达到148%,家庭电脑拥有率81%,上网率77.7%。
李光耀上台执政的第二年新加坡政府修改防止贪污法令并根据法令成立了新加坡贪污调查局。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之后在2010年“透明国际”发布的世界清廉指数排名中新加坡、丹麦和新西兰三国并列第一。如果说清廉是新加坡政府的一大特征,那么新加坡政府的另一大特征就是高效。20世纪70年代处于市中心的新加坡河和加冷河盆地附近有2.1万户居民的粪便、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倒入河中。
如今被称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在那时却是一片脏乱差的景象。李光耀为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制定了“10年浚河计划”和“城市花园行动”。身为总理的李光耀身体力行在新加坡的许多公园里亲手植树。到1983年新加坡已有450万株树木。如今新加坡的人均GDP位居亚洲四小龙第一。这甚至超过日本名列亚洲发达国家第一,但新加坡并没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损害自然环境。
新加坡通过建设新镇来避免人口密集容易带来的大城市病。在新加坡最早的新镇之一大巴窑不仅建有多栋住宅楼,还拥有餐饮区、商业区、银行、医院、交通换乘站等完备的配套设施。居民绝大部分日常需求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甚至连办理购房贷款之类的业务也能就地解决,不必跑出大巴窑在多个单位之间奔波。这样的布局既方便了居民,又可最大限度避免交通拥堵。
多个功能完善的新镇加上便捷的交通系统以及高度遵纪守法的社会共识使新加坡在“治堵”上给大城市做出了范例。尽管新加坡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国家,然而通过填海造陆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使其显得并不拥挤。新加坡还格外重视对城市历史的保护,从而较好保留了新加坡的文化底蕴。新加坡尽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然而却颇为注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如今高速发展的新加坡仍保留了约7000栋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
新加坡不仅是一个经济上的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军事上的地区强国。新加坡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在兵力规模、战略纵深等方面是存在天然的局限性的,所以新加坡永远不可能像美、中、俄一样的世界性政治军事强国。不过新加坡在国际上的政治军事影响力在同体量的国家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甚至即使是放眼整个东南亚地区也是不容忽视的。新加坡现役总兵力约为7.16万,另有预备役部队35万人。
在战时状态下新加坡可以在48小时内组织27万精锐,在两周内扩军至50万。这基本上已和邻国马来西亚的兵力水平持平了。要知道马来西亚的国土面积是新加坡的460倍、人口是新加坡的5.6倍。新加坡装备有35艘各种舰只、210余架各型飞机和豹2A4型、百夫长等战车、重火炮、导弹以及轻兵器等装备。新加坡的军工研发能力较强——新加坡产的战车和装甲车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数量达到20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