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客家都有大伯公的信仰,但客家人更为繁复,如灶头伯公、床头伯公、塘头伯公、土地伯公、山神伯公、田头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桥头伯公、大树伯公、河唇伯公、桥头伯公、榕树伯公、石头伯公,也将逝世的长者称为大伯公。
大伯公溯源
伯公一词历史悠久,普宁市里湖镇二公里外长美大肚篮山的伯公宫原名浮桃庵,仁宗皇帝于庆历三年(1043)赐名封源伯公宫。普宁是潮州和客家共处之地,千年来发展成潮客有别的伯公文化。大伯公是粤东或潮客聚居地的民间信仰,新加坡大伯公和伯益公是地方神明的泛称,缎伯公是石头神,也是逝世长者,所以被视为伯公,因此伯公并非专指土地神。陈志明《东南亚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提到福建人称土地庙为“土地公庙仔”或“福德祠”,近期谢明达《谁是大伯公》提到他很讶异中国的同事从未听说过大伯公,既然中国闽南原乡没有大伯公信仰,为何土地神飘洋过海到南洋就变成大伯公?这背后还有一段曲折复杂的尘封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