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过母亲节!专访一个失去“礼物”的母亲

2023-05-13     月泓     12100

我不想过母亲节!专访一个失去“礼物”的母亲 母亲节的礼物就是孩子,没有孩子的母亲节是没有意义的。

母亲节是一个为了感谢母亲而存在的节日,但51岁的杨赐洁却没有心情庆祝。

“我是个没用的母亲,我无法保护我自己的孩子。母亲节的礼物就是孩子,没有孩子的母亲节是没有意义的。”

杨赐洁的小儿子伍芦苇和忧郁症搏斗多年,在2021年6月15日不幸离世,当时的他年仅22岁。

那个时候,悲痛欲绝的杨赐洁甚至哭不出来,直到她接触到防止青少年自杀运动“PleaseStay Movement”的辅导员和其他痛失孩子的母亲们,才终于释放情绪,让自己大哭一场。

从小爱逗妈妈笑 中学后渐渐疏远 记者到访杨赐洁的住家时,她把记者带到小儿子生前的房间。房间内保留着伍芦苇生前最珍惜的物品,而杨赐洁还在儿子过世后,特地将他的照片制成图集,挂在一面墙上。

“你看,他小时候很多逗人笑的动作。以前我不管怎么累怎么伤心,看着他逗我笑,那就是我最怀念的时候。”

我不想过母亲节!专访一个失去“礼物”的母亲 杨赐洁在儿子过世后,特地将他的照片制成图集。(图:邓沁怡)

我不想过母亲节!专访一个失去“礼物”的母亲 杨赐洁的小儿子伍芦苇小时候爱逗妈妈笑。(图:沈思宇)

伍芦苇原本个性机灵开朗,直到中学时期,父亲失去全职工作,伍芦苇和父亲的摩擦变得日益严重,而身为全职母亲的杨赐洁也得回返工作岗位填补家用,导致伍芦苇和父母的关系渐渐疏远。

“他不再来抱着我们,坐在我的腿上,也不再过来和我说话”。

杨赐洁起初以为儿子只是处于成长过程的叛逆期,殊不知儿子的心理状况每况愈下,入伍的第二年他更是离家出走,完全斩断和家人的联系。

伍芦苇退伍后不久,有一天突然自己回家。过了一段时间,警方发现他在家楼下神志不清,送院后才发现他已无数次尝试自杀,最终被诊断患有忧郁症。

我不想过母亲节!专访一个失去“礼物”的母亲 伍芦苇小时候为妈妈制作的母亲节卡片。(图:邓沁怡)

在伍芦苇轻生之前,他的病情时好时坏,还反反复复进出心理卫生学院。

 “他离家出走的时候我每天都快要窒息,深怕他在外面学坏、逃兵,可能死了也不知道。但是他和家人一句话也不说,我也不敢接近他,深怕他又再次离家出走。”

最终,伍芦苇敌不过自己那一关,在23岁生日的四天前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我不想过母亲节!专访一个失去“礼物”的母亲 房间内保留着伍芦苇生前最珍惜的物品。(图:邓沁怡)

忽略儿子的兴趣和求助信号 儿子离世后,杨赐洁感到无比地自责。她认为是自己对儿子过于严厉,忽略了儿子对开发电脑游戏和应用程序的兴趣和其他的求助信号,才会导致悲剧发生。

“我错过了用心去看他的天分,一直到他走过后,我看到他的日志,才发现他对开发应用程序有非常大的热忱,所以才会一直尝试玩不同的电脑游戏。如果我早一点知道就不会那么反对。我们一直以为玩游戏就是不对,后来才知道其实玩游戏也是他放松的方式。”

杨赐洁在儿子13岁那年回返工作岗位。直到儿子离世后她才察觉到,这多少对儿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我没有想到那是最重要的时期,因为他们转换环境,从小学到中学陌生的环境。后来治疗师有跟我说,芦苇问过他一个问题,‘为什么妈妈要去做工’。我没有想到他这么在意。”

我不想过母亲节!专访一个失去“礼物”的母亲 目前身为居家护士的杨赐洁把心思花在照顾病人身上。(图:沈思宇)

将悲痛转为力量 痛失儿子的杨赐洁庆幸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义,目前身为居家护士的她把心思花在照顾病人身上,这也有助让她分散注意力。

“我照顾很多临终病人,所以我也更加珍惜他们最后的时刻,尽量帮助他们的家人,让他们可以安心。”

认为自己“以错误的方式爱孩子”的杨赐洁希望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其他家长“要无条件地爱你们的孩子”;他们叛逆的行径其实是求救的讯号,而此时他们需要的是爱不是责备。

我不想过母亲节!专访一个失去“礼物”的母亲 杨赐洁将儿子的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作为对儿子永恒的纪念。(图:邓沁怡)

另外,她也想要鼓励孩子们,遇见问题时多和父母沟通,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

儿子的逝世让她有许多领悟,她也坦承,自己还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妈妈,对大儿子更加关心。她也选择将儿子的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作为对儿子永恒的纪念,同时提醒自己要勇敢地活下去。

“失去孩子的母亲都是不想活的。”她指著自己的纹身说道:“这是句号和逗号,在纹身界里有着防止自杀的意义,但写作时意思就是‘句子还没有结束’。当我们以为我们走不下去的时候,还是有希望,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