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度不想活了」 女飛魚楊瑋玲談追求體壇榮耀背後的陰暗面

2023-05-18

西方有句諺語: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Heavy is the head that wears the crown)

第32屆東南亞運動會今天(17日)正式閉幕。新加坡體育健兒在過去18天的賽事中,共贏得51金43銀64銅,總計158面獎牌。

賽場上的運動員頂著獎牌光環帶來的心理壓力,或許大於一般人所能想像。

新加坡前國家泳將楊瑋玲最能體會箇中滋味。

1993年的東運會,她一舉摘下九面金牌,聲名大噪,成為家喻戶曉的「女飛魚」。

馳騁泳壇17年,在東運會獨攬40枚金牌,楊瑋玲締造了不朽的東運神話,並連續四屆代表新加坡出戰奧運。

楊瑋玲在第23屆東運會奪得6金2銀,以40面總金牌成為東運會史上奪得最多金牌的新加坡女選手。(海峽時報)她在2007年宣布退役時說:

「我已失去參加比賽的動力和得獎慾望。游泳競賽有體能上限,我在28歲宣布退役算遲了。」

不過,她功成名就背後的心酸,當時卻無人知曉。

曾陷入抑鬱而割腕、沉淪酒精無法自拔的她,後來靠著宗教信仰走出人生低谷。

四年「地獄式」訓練 只為賽場上的兩分半鐘 本月初,新加坡擊劍選手李文豪以父親住院、妻子生產和工作原因為由,缺席國家隊三次訓練,最後被取消東運會參賽資格,讓他深感「所有努力都是徒勞」。

這起事件令楊瑋玲有感而發,反思人們對世界級運動員的期望。她在今天(17日)為亞洲新聞台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公開個人經歷。

楊瑋玲在第12屆廣島亞運會參加100米蝶泳項目。(聯合早報)楊瑋玲11歲就被國家游泳隊選上,開始日復一日的「地獄式」體訓:

04:30:起床

05:00:暖身

05:15 - 07:45:在泳池訓練

08:30:在學校上課

14:30 - 18:00:在泳池訓練

「一周訓練六天,一年52周,連續四年的訓練,只為了出戰奧運的一個黃金機會……一場不到兩分半鐘的比賽,更短的賽事甚至不到一分鐘。」

長時間的密集訓練,加上經常出國比賽,讓楊瑋玲錯過了許多重要的家庭聚會,也無暇陪伴朋友。但對她來說,運動員「就是要做出這些犧牲」。

楊瑋玲(右)10歲時在全國分齡游泳賽刷新10項大會記錄,母親陳麗珠(左)送她鸚鵡作為獎勵。(聯合早報)有人問過她:運動員是否應該把體育置於一切之上,包括個人生活和心理健康?這對他們公平嗎?難道必須這麼做才能發揮出最高水平?

楊瑋玲坦言,人們往往只看到表面的風光和榮耀,但來自全國人民和自我的巨大壓力,把她推向了崩潰邊緣。

「當我游得不好,或表現不如預期,我就深感挫敗。我會自責,覺得辜負了大家,情況糟糕到我被抑鬱吞噬。我產生了極度陰暗的念頭並深陷其中,根本不在乎要不要活下去。」

青春期的楊瑋玲無法過著普通青少年的生活。被迫早熟的她,最後轉向吸菸喝酒來麻醉自己,逃避一切。

後來,她越陷越深,覺得無路可逃,患上抑鬱症後,甚至開始割腕。

直到有一次,哥哥帶她到教堂參加禮拜,才讓她有了重新振作的決心。

公開心理問題是示弱? 退役後擔任新加坡游泳總會副會長,楊瑋玲才意識到,原來不少運動員都飽受心理問題困擾。

去年,新加坡三名泳將約瑟林,張正偉和林香杞被揭露在海外吸食大麻和受管制毒品,受到懲處。

約瑟林當時在社交媒體發文道歉:

「我經歷了人生的一段艱難時期,屈服於一時的軟弱。我做出了不良的判斷,為此感到抱歉。我犯了錯,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彌補過錯。我不會再讓你們失望。」

新加坡奧運金牌泳將約瑟林去年備戰東運會期間在海外吸食大麻,受到懲處。(海峽時報)無獨有偶,約瑟林的偶像——奪得23枚奧運金牌的美國傳奇泳將「菲魚」菲爾普斯也曾被毒品醜聞纏身。

當年23歲的菲爾普斯承認,為了不影響訓練,他一直隱瞞自己得了抑鬱症。他擔心公開自己的心理問題是一種示弱,會給競爭對手帶來優勢。

「我曾經歷一段不想活下去的時期。如果有機會,我寧願去拯救多一個生命,而不是贏得多一枚金牌。我們已經失去太多奧運健兒了。」

美國傳奇泳將「菲魚」菲爾普斯為了不影響訓練,一直隱瞞自己得了抑鬱症。(網際網路)真正的心理韌性來自於脆弱 楊瑋玲認為,另一個應該正視的問題是:

我們是否應該區分體育所需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所需的心理健康?

她坦言,自己曾嘗試那麼做,但在各種情緒堆疊之下,她再也無法維持平衡。那次崩潰對她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這也讓她了解到,真正的心理韌性其實來自於脆弱,必須學會直面內心的掙扎並解決它。

退役後,楊瑋玲當過官委議員,出過自傳,也在教會擔任輔導員。如今,她是一家兒童野外露營活動公司的創辦人,也是育有四個孩子的幸福媽媽。

楊瑋玲育有四個孩子,年齡介於6歲至12歲。(楊瑋玲臉書)雖然兒女都很活潑好動,也喜歡游泳和籃球,但楊瑋玲不會要求他們「繼承衣缽」。

她希望人們不再以線性視角來看待運動員的成功之路,也應該試圖了解和支持運動員的整體需求。畢竟,職業體育生涯不應該只是一味的犧牲和奉獻。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新加坡體育學院高級運動心理學家林萬德博士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也說:

「運動員有情緒是正常的,無論是積極或消極的情緒。他們先為人,才有其他身份如運動員。有情緒就會被視為弱者的觀念已經過時。」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對運動員成敗的過度追捧和苛責,其實已偏離了以人為本的體育精神。

在運動員以體力較量的同時,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更應受到重視。


相关文章

  • 泰男高調炫富惹矚目 被揭非法經營賭博網站賺739萬元
  • 馬國希盟成功守住新古毛州席
  • 青年持亡母人形牌拍畢業照 成母親節最催淚照片
  • 馬國餐館為一次性餐具收費 網民:未來桌椅也收費?
  • 泰國將大力推動陸橋項目 首相:比買潛艇戰鬥機重要
  • 馬國民眾批炸雞越來越小 KFC:不滿意可以換
  • 柔警局襲擊案:鄰居不知嫌犯一家與回祈團有關
  • 多個西方國家致函以色列 吁以方在卡薩遵守人道主義法
  • 女兒女婿起家庭糾紛 泰國岳母刺死女婿
  • 兩男駕車闖馬國王宮欲見元首 車內搜出巴冷刀被捕
  • 男生頭髮可以及肩!泰國中學准許學生根據性向選擇髮型
  • 柔警局襲擊案被扣新加坡人 據悉是兇徒的65歲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