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的「弱國家主義」的疫情防控模式試圖維繫國家利益、國家安全與公民權利之間的平衡。2020年4月7日後,疫情變化使新加坡不得不對其「弱國家主義」疫情防控模式做出調整,通過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行業的補助與支持力度,嚴格制度配置、強化對重點人員的早期預防與監測、更加精確地定位人們活動的軌跡以及範圍,以有效地防止疫情的進一步擴大。」
新加坡政府於8月開始放棄追求零確診(圖片來源:Financial Times)
來源|摘編自《雲大地區研究》2020年,第二輯:《新加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演變和路徑》
作者|任華 雲南大學周邊外交研究中心、國際關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01 引言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重要國家之一,其「弱國家主義」疫情防控模式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2020年4月前,新加坡的疫情防控模式呈現明顯的「弱國家主義」特徵(即「佛系抗疫」);4月後,由於外部和本土疫情的急劇變化,新加坡對其「弱國家主義」疫情防控模式進行大幅度但非根本性的調整。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新加坡十分重視國家利益、國家安全與公民權利之間的協調與平衡,政府實施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得到民眾的支持,而且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進一步擴大,尤其在疫情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新加坡政府通過公開和透明的治理術、良好的制度配置和公共衛生配置等方式,既在短期內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再次暴發,又實現了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和公民權利之間的平衡。因此,其疫情防控模式具有較強的典型性。
02 新加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開啟
新加坡疫情防控初期的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Multi-Ministry Taskforce,MTF),密切關注新加坡本地和全球疫情發展。從實施對象上來看,新加坡疫情防控措施不涉及全體民眾,只是針對從其他國家歸來的本土公民以及入境新加坡的外國公民,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的正常運轉影響較小。
第二,對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行程進行嚴密但透明的跟蹤,避免「信息疫情」對疫情防控的干擾。
在政府層面,新加坡衛生部組建了140人的團隊,專門負責收集確診患者24小時內和14天以內的所有情況,對密切接觸者重點追蹤。新加坡政府的官網實時更新關於新加坡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狀況,民眾既可以查到已經確診病例的基本身份信息,又能查詢到他們確診之前的詳盡行蹤,在時間上什至精確到一分鐘。在媒體層面,新加坡《海峽時報》利用公開資料,製作可視化的圖表或應用,非常便捷和形象地把這些重要信息傳播給更多的人。因此,在亞洲各國政府努力安撫民眾不安情緒之際,新加坡與公眾的溝通方式樹立了一個減少恐慌、謠言和陰謀論的典範。
第三,進行良好的「制度配置」(apparatuses of institution),並嚴格執行,是新加坡疫情防控的顯著特徵之一。
詳細的疫情披露制度是新加坡疫情防控的另一制度配置,該制度主要包括對病患追根溯源和對每個人傳播鏈條的追溯。在疫情防控初期,這種追溯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對來自中國的輸入型案例;第二種是針對本地四起集中傳播事件(神召會恩典堂、基督生命教會、永泰行、實里達工地、君悅大酒店),以及計程車司機、賭場酒店職員、銀行員工等傳染關係未明確的發病案例的追溯。這兩種類型的疫情披露制度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密切追蹤患者軌跡及其密切接觸人群,防止疫情的進一步擴散。
第四,新加坡對疫情發展狀況進行明確的分級,保證本地醫療資源的平穩運行,使醫療資源能更有效地利用。在公共衛生方面充足的「安全配置」,與公共醫療衛生事件分級制度相配合,是新加坡在疫情防控初期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2019年9月,新加坡成立的國家傳染病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Infectious Diseases,NCID)在疫情暴發後被指定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篩查中心和隔離場所。為了應對疫情,新加坡政府對該中心進行改造升級,增強其檢測能力和收治病人的能力。
在戴口罩問題上,新加坡採取的做法具有中西結合的特點。中國強制性要求全民在公共場合戴口罩,西方國家則採取自願和放任自流的做法。新加坡根據本國國情,採取了非強制性戴口罩的做法。
第五,新加坡十分重視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善於利用中國關於新冠病毒的早期研究成果,積極採納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
新加坡利用中國對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提高新冠病毒的檢測能力,提升本國疫情防控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根據中國提供的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資料,新加坡開發了全球首個新冠病毒血清檢測法(其原理是只要曾經感染,病毒抗體會在血液中保留一段時間),並成功追蹤到一例社區感染病例。
可以看出,新加坡大部分的疫情防控措施,尤其是涉及普通公民的措施都是建議,而非強制性的。因此,基於上述特點和措施,新加坡疫情防控一度被外界稱為「佛系抗疫」。
03 新加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調整
2020年4月7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實施代號為「斷路器(Circuit Breaker)」的一系列防疫措施,標誌著其「弱國家主義」疫情防控模式的重大調整。這次調整及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第一,未雨綢繆,早早謀劃,不僅繼續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的補助與支持力度,且進一步擴大獲得補助和支持行業與對象的規模。
第二,新加坡升級疫情防控的制度配置。在實施代號為「斷路器」的一系列限制措施的同時,新加坡議會還在2020年4月7日當天通過了《2020年應對新冠病毒臨時措施法案》(COVID-19 Temporary Measures Act 2020),以法律的形式詳細規定疫情防控下的諸多違法行為。
第三,新加坡進一步增強疫情防控措施的針對性。新加坡疫情防控的調整呈現出明顯的針對特定人群和特定區域的特點,並非進行全局性的、全方位的調整。因此,其疫情防控仍然呈現出強烈的「弱國家主義」特徵。
第四,新加坡繼續增強疫情防控的早期防控、病毒檢測與追蹤。一方面,調整民眾的行為規範,減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和社交活動,最大限度阻斷病毒人傳人的傳播路徑。另一方面,新加坡民政部進一步加強對病毒的檢測與追蹤。
第五,對智能設備和通信技術的應用,是新加坡疫情防控措施調整中的新舉措。
新加坡對其「弱國家主義」疫情防控模式調整的效果是十分明顯的,有效防止了疫情的擴大。
04 結語
結合新加坡「弱國家主義」疫情防控模式及調整,以及新冠疫情在一些國家持續惡化的現狀,國際合作對未來新冠疫情的防控尤為重要。對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應至少遵循以下路徑:
第一,承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並不存在唯一的模式是開闢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的基礎。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需要各國相互信任與通力合作,需要各國承擔一定的國際責任。
總之,從新加坡疫情防控的案例可以看出,「強國家主義」模式和「弱國家主義」模式在所有方面並不都是正確的,而是需要調製出一種基於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平衡國家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適合不同國家疫情防控的「雞尾酒」療法。承認並尊重各國根據本國國情採取疫情防控措施的多樣性,是未來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的必要前提。
編輯/排版/審校:李昂
來源:東南亞學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