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的地鐵車廂辱罵事件,真的只是一個讓座的問題?

2023-05-25

日前新加坡網上瘋傳一個地鐵內年輕人痛罵老人的視頻。

乍看是不足掛齒的破事,但是它又因為不太尋常而觸動國人的神經,我們也從側面認識我們身處的社會。

坊間出現熱烈討論,著眼點不外涉及公共運輸的文明禮讓精神、博愛座位功能、跨代溝通、老少關係等。

一開始流傳的視頻是坐在博愛座的年輕男子和站著的長者惡言對峙。前者拿起手機拍攝後者,用粗鄙語言辱罵支支吾吾,言語聽不清晰的老者。

(新明日報)媒體後續追蹤,再加上33歲年輕男子主動聯繫報章表態,才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本來就有座位的長者先對年輕男子出言不遜,才換來最早視頻所見的交惡畫面。

(新明日報)換句話說,這更像是孤立事件。

在不缺座位情況下,我不認為年輕人必須讓位。我更不認為他必須忍受長者或者任何人的惡言和挑釁。但是,我也不認為他遇到激怒他的人,而且還是老人,就可以這樣肆無忌憚的破口辱罵。

小伙子的修養確實有待加強,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完全錯了。

我們不是他,無法想像我們在同樣情況下,會不會比他作出更激化的行為,雖然這樣絕對不可取。一旦發怒說出重話,理虧的永遠是自己。

我始終認為,大部國人還是願意讓座給有需要人士的,包括上述罵老人的年輕人。

令人擔憂的不是不讓座,而是淡漠變得理所當然 大部新加坡人還是願意讓座給有需要人士的。(聯合早報)然而,我所指的是「大部分」,捫心自問,不願意讓位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當淡漠變得越來越理所當然,這才是令人擔憂的趨勢。

幾個月前,我親眼見過一排坐著的年輕人看見三個抱著嬰兒的年輕媽媽進地鐵車廂,沒有一人願意讓位。

我站著觀察他們要等多久才願意讓位,結果七、八個站過去了,始終沒人讓位。

其中一個年輕媽媽後來站靠近我,我忍不住納悶的和她攀談,告訴她我很生氣,為什麼沒有一個人讓位給她們。瘦小的她挪一挪懷裡抱著的寶寶,笑說別生氣:

「習慣了,習慣就好。」

然而我更生氣自己為什麼不再像以前那麼理直氣壯,會上前請年輕人讓位給年輕的媽媽?

社會風氣改變了、年輕人變了,已經不是以前的年輕人。我當然也變了,現在我那麼做,說不定會被年輕人破口大罵,甚至挨打?

我也見過手臂受傷,包著厚厚石膏的男士,單手扶著手把也沒人讓位。

後來朋友告訴我她有一陣子一隻腳包著石膏乘坐地鐵也從來沒人讓位,我真是驚呆了,這是多麼無情冷漠的社會?

我只能寬厚的解釋,我們新加坡人工作或學習得太辛苦了,以致他們一上地鐵就累得必須閉目養神,對自己手機和世界以外的一切視而不見?

關懷他人是一種培養出來的修養 新加坡地鐵站內有許多讓有需要的人士使用的便利設施,只要乘客多加觀察和留意,就能發現。(紅螞蟻攝)另一方面,大部分長者也不會懷揣「你非讓位給我」的身體語言或理所當然的態度,起碼我沒有碰過,至今還沒有。

大部分需要座位的長者的姿態,會讓人知道他們需要座位。任何人,只要不蓄意閉眼避世都可以將心比心的讓位,如果想要的話。

不讓的話,我國年長者大多數是認命的站著、佇著,有些眼珠子左顧右盼找位子,直到下一個座位騰空出來。

我認為在本地,只要客氣開口,文明溝通,不會沒有人讓位。只是我們真的要等到人家開口嗎,自動讓位有很難嗎?就是那幾分鐘,幾十分鐘的路程,有多大的事?

很多人也說,有時讓位才知道對象不領情不坐,或者坐了連謝謝或點頭都沒有,而表示尷尬,乾脆就不讓。

這又回到國人越來越將溝通語言簡化的國民特質,能少說或者不說最好。

我選擇用眼神或輕拍動作示意年長者或有需要的人:我要讓座。除了下一站就下車馬上表示謝謝不需坐的人之外,他們一定會欣然接受,會說謝謝、微微點頭、以眼神或手勢表示謝謝。

如果讓位給大人和小孩,有些家長或祖父母甚至會教導孩子也說謝謝,彼此交換大大的微笑。

即使別人沒有任何表示一屁股坐下去,我們做了該做的也足矣。如果我有孩子,我的孩子看到也就足夠了,希望他繼續那麼做。關懷他人,本來就是一種培養出來的修養。

最近中國有個視頻,一個年輕男子累到站著也抱著垂直的手扶杆睡著了,媽媽叫背著書包的年幼兒子讓位給男子坐下。這就是積極的言行身教,教會兒子體恤更有需要的人。

網上其實有好些本地地鐵的火爆場面,只是我們沒碰到而已。例如一名客工被本地男子咆哮,原來前者之前在後者旁邊放聲說話、聽音樂,把後者惹毛了。

有需要的人不一定是年長者、孕婦或稚齡小孩 新加坡人很可能是工作或學習得太辛苦了,以致他們一上地鐵就累得必須閉目養神,或者對自己手機和世界以外的一切視而不見。(海峽時報)新加坡的媒體曾報道,患有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群體因症狀會忽然來襲(疼痛起來達到指數十級中的七八級),有時也需要座位。

報道中看似健康的受訪病患表示即使身體欠佳,他也從來不敢坐博愛座而被人指點。或者有些人身體不適也並不明顯,我們只能選擇相信彼此,彼此尊重,多一份觀察和體諒。

雖然很多人認為博愛座已經沒有意義,但是我認為它還是有積極的社會功能,培養社會空間自主的溫情關懷,體恤他人的精神和意識。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你不能否認,公共運輸是我們除了工作場合之外逗留時間最久、使用次數最頻密的公共場合。它是測試社會冷暖和文明程度的溫度計、人文教室,甚至是最誠實的照妖鏡。

在台灣,博愛座除了符合「資格」的人之外,平時是沒有人坐的。

明明有位子,再擁擠也不會有本地人坐,除了一兩個遊客之外。我倒認為,這又有點太矯情,資源是大家共享的,為何不能坐?

一些國家所特別設立的女士和老人車廂也可取,只是我國一直未有實行。

在日本並沒有讓座的文化,因為日本民族當中有不願意麻煩人的心態,讓位反而讓對方感覺尷尬,覺得自己老了。

總之,發生地鐵辱罵事件還是令人遺憾的,以後也可能繼續發生,尤其是我國社會人口越來越多元化越複雜。

我們也許該思考,曾經的全國禮貌運動是不是該捲土重來?我籲請公共運輸公司反覆溫馨提醒彼此相互尊重的重要性,畢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的社會底線:

最好能自動自發讓位給有需要的人,保持文明的聲量,不准吃喝的條列還是得緊緊抓牢。

否則,每天乘搭的公共運輸很可能變成一個令人煎熬的,任由人性比冷、比惡和比臭的「移動」戰場,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相关文章

  • 不買珠寶不准離店!中國旅遊團入境新加坡後竟被困『小黑屋』…
  • 將懷孕6個月的妻子和4歲女兒勒死!與屍同床9天,新加坡一惡性家庭兇殺案......
  • 小心!這種"兼職"可能要坐牢 新加坡最新判例給所有掛名董事敲警鐘!
  • 李凱馨辱華風波延燒 《赴山海》恐砸千萬人民幣「用AI換臉」
  • 中國籍留學生涉自導自演綁架勒索 兩獅城學府回應
  • 大巴窯組屋單位疑因電池引發火患 兩人送院
  • 黃永宏呼籲政務官別用社媒反應衡量表現 網民給了他最暖「成績單」
  • 樟宜機場巨無霸級航站樓T5,最新細節流出,總理出席動土儀式
  • 史迪奇空降濱海灣花園!7米巨型滑梯免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