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配套。
消費者預付了數目不小的費用,儘管在一般情況下是分期付款,但畢竟已經被配套「套牢」,就算幾個月後對店家的服務開始感到不滿意,也不得不繼續乖乖上門。
萬一有一天回到店裡時,赫然發現大門緊閉,店內一片烏黑、人去樓空,想到還有幾百甚至上千元還在店家手上……怎麼辦?
這種因業者無預警「跑路」,導致消費者損失預付款的情況,在新加坡其實相當常見。
消費者協會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這類投訴案例涉及的款項共達64萬5000新元,相比2021年的52萬新元激增了24%。
其中,去年美容業者造成的預付款損失最多,共計超過28萬5000元,其次為讓顧客蒙受損失的旅遊業者,涉及款項超過14萬1000新元。
近來,本地也發生了兩起相關事件:
對於那些想據理力爭的消費者,又該採用哪些管道把錢要回來呢?
「連環call」還是要不回退款,唯有法庭見? 綜合本地專家的意見,除非合約條款另有註明,否則根據法律,消費者一般有權索回預付款項。
在初步階段,消費者可先從通過兩種方法嘗試索款:
然而,這個做法有一定的限制,因為消協無法強迫業者參與。
消費者當然也可選擇走法律途徑。
如果索償額不超過2萬新元,可到小額索償庭提出索償要求,這個程序可能會產生幾種結果——法庭要求企業在指定日期前償還顧客、彌補商品或服務的任何缺陷等。
假設商家未遵守,消費者可展開執法程序,但新加坡法庭網站建議再走到一步前先衡量利弊,因為「執行判決不保證會有結果」。
另一邊廂,倘若企業從事不公平的行為,顧客可在「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法」下索償。
商家保障消費者預付款項屬「重中之重」
但學者強調,保護消費者預付款的責任是企業的重中之重。
新加坡國立大學營銷系高級講師薩默海加爾教授在《海峽時報》的一篇評論中指出,業者應保障顧客的財務利益,並在整個過程中維持透明度。
他說,其中一個方法是,在商家獲准收取預付款項前,他們應證明有充足的保障措施,例如設立獨立信託帳戶、會定期進行財務審計、清楚列明條款和條件等。
他也建議,應立法為預付程序設定明確的指導方針,包括限制預付金額、要求業者為消費者提供清晰的條件與條款、說明退款政策等。這樣,消費者就能獲得所需的資料,讓他們在簽下任何配套前能明智地做出判斷,避免承擔潛在風險。
對此,楊益財在回復媒體詢問時也曾說過:
「面對現今充滿挑戰的經濟和商業環境,必須有更有力的保障,在企業突然倒閉的情況下保護消費者,以免他們蒙受預付款項虧損。」
「我們會繼續呼籲政府,推行強制性預付款項保障措施,如為收取大筆預付款的領域提供託管服務(escrows),從而保護消費者的錢財。」
消協:或以漸進付費取代全額預付
海加爾教授建議,除了對企業進行詳盡調查、查閱顧客評論,也應要求店家提供一紙合約,確保白紙黑字列明交易條款,以防未來發生糾紛或需採取法律行動。
商家希望顧客簽下預付配套,通常都會給予一些優惠,即簽的配套越久節省就越多,但這當中存在風險。
如果還是決定「簽下去」,消協建議顧客可與業者商量,以漸進付款(progressive payment)取代全額預付。
以裝修工程為例,一個做法是先支付10%的定金,之後在裝修工程進行,分階段繳付80%的費用,剩餘10%則在符合預期完工後的14天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