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最近,一個過去屢次出現的疑問再度浮現:
美元這顆太陽,還能維持閃耀多久?美元的霸權地位,是否岌岌可危?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以及俄烏戰爭爆發,美國再次以美元作為經濟制裁武器,「去美元化」是否成為趨勢,尤其引人關注。
新聞版面上,幾乎每隔幾日,就會出現某某幾個國家宣稱要以其他貨幣,如人民幣取代美元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等說法,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只是,縱觀大部分經濟學家的看法,美元作為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沒落,仍是可望不可及。
用最保守,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便是:
美元或許有可能失去霸權地位,但即使有那麼一天,也不會是在近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讓美元首次站到世界經濟舞台的中央。在這項體系下,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各國貨幣則再與美元掛鉤,「美金」由此得名。
但到了1971年,由於美國國際收支陷入赤字,長期貿易逆差,黃金大量外流,因而爆發多次美元危機,美國宣布停止向外國出售黃金,美元與黃金掛鉤體制從此名存實亡。
到了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因美元進一步貶值而完全崩解,「美金」正式走入歷史,但作為強大經濟體,美國的國力依舊確保了美元地位不動如山。
之後數十年,美元地位即使有所起伏,卻沒有挑戰者真正完成取而代之的任務。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實力逼近美國,曾一度讓人看到美元霸權旁落的機會。但日本經濟在1990年代經濟泡沫化後一蹶不振,日元取美元而代之的劇情最終沒能上演。
1999年,歐元的問世,再度給美元帶來挑戰,但時至今日,歐元始終是位居美元之後的千年老二,原因是歐盟雖有單一市場及單一貨幣,但各成員國在政治及經濟決策上的統一融合程度,始終不及美國這個單一國家。2010年的歐債危機更讓歐元區飽受質疑。
這股態勢,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尤其顯著。
美國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對俄羅斯展開經濟制裁,包括直接凍結俄羅斯央行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
上述將美元「武器化」的做法給俄羅斯帶來經濟重擊,但也讓非西方盟友的發展中國家產生信心危機,擔心若不幸因戰事惹怒美國,就有可能遭美國凍結或沒收美元資產。
於是,這些國家有了另一種想法:
「這樣下去不行,我們得開始減少使用美元。」
一些例子包括:
截至去年第四季,全球央行的外匯儲備中,美元依舊占有58.4%的比例,歐元以20.5%居次,人民幣則僅有2.7%。
在國際支付方面,美元近幾年始終穩定保持著約四成的份額,歐元以三成多居次,人民幣則約莫在2%左右。
另外,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所有外匯交易中,其中一方貨幣採用美元的比例高達88%。
美元地位穩固,主要還是因為在經濟及金融層面上,有其不可替代性。
《華爾街時報》分析,任何貨幣若想具備與美元競爭的實力,首先必須滿足一些條件,包括對國際貿易及外資流動及起落開放的經濟體、開放外國參與且具流動性的債券市場、由市場決定貨幣匯率,以及在法治、政治管理及金融監管方面擁有信譽等。
上述必要條件,恰好是作為主要挑戰者的人民幣的短板。
中國至今仍實施嚴格的資本管制,但這會限制外國公司以人民幣進行投資及借款的意願,是擴大使用人民幣的關鍵阻礙。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為止,全球較大的外匯儲備持有國當中,除了中國及俄羅斯,其他大國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去美元化」。
人民幣現在看似有點衝擊美元霸權地位的勢頭,主要還是因俄烏戰爭這類地緣政治的推波助瀾。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一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始終是基於地緣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才試圖「去美元化」。
當回歸經濟面,人民幣的短板,終究會限制其取代美元地位的能力。
換句話說,除非中國的經濟模式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否則美元作為全球核心貨幣的地位仍相當穩固,即使美元真的被某個貨幣取代,看起來也還輪不到人民幣。
現階段而言,最妥當的說法,應是美元重要性或有降低,但不至於丟失霸權地位。而人民幣的崛起,更多的是補上缺漏,但並不足以挑戰美元。
除非美國自己犯下致命性的戰略錯誤,例如沒有搞定債務上限問題,致使美元再度陷入信心危機。否則,就如一些分析師所言,美元沒落短期內幾乎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