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後,已成為中國國家領導人的習近平也呼籲現代中國年輕人「自找苦吃」,走進鄉土。
當年,習近平是在文革的大環境下被迫下鄉。
如今,中國青年「被鼓勵」下鄉,則是因為失業率居高不下,城市工作機會稀缺。
根據中國統計局今年4月份的數據,當地16歲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20.4%,為史上新高,相當於每五名年輕人中,就有一人無業。
「書讀得再多也沒用」成了一種普遍的怨嘆,中國青年選擇「躺平」,網絡上充斥「孔乙己」現象。
年輕網民紛紛以作家魯迅小說《孔乙己》的主人翁自嘲。在魯迅筆下,孔乙己是位落第秀才,其人窮酸潦倒,卻放不下讀書人身段,只懂迂腐知識,而無實際技能。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夏天還會有創紀錄的1160萬名大學生畢業,投入職場。
隨著大城市的職場空缺僧多粥少,這波青年失業潮恐成中國社會的未爆彈。
城市沒工作,那就下鄉工作。
官方鼓吹「下鄉」的力道,在今年5月中國官媒刊登一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寫給大學生的回信後,達到高峰。
5月3日,新華社刊登了一則《習近平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的回信》。
信中提到,習近平對同學們「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感到欣慰。
他還對這群學生「自找苦吃」的態度表示讚許:
「你們在信中說,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才深刻理解什麼是實事求是、怎麼去聯繫群眾,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說得很好。新時代中國青年就應該有這股精氣神。」
緊接著,其他官媒也開始爭相鼓吹所謂的「自找苦吃」精神。
央視在一篇題為《回首青年時代,習近平:我對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的文章中,先是回顧習近平少年時期「下鄉」種地、拉煤、打壩、挑糞的經歷。
該文接著又稱,習近平曾不止一次說過「自找苦吃」這四個字,並強調這是習近平自我的要求,也承載了他「對新時代青年的殷切期望」。
文章結尾還說,中國當代青年應該要「敢吃苦、會吃苦、能吃苦」,只要不斷奮進,施展才幹,就一定能有所收穫。
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也在政策面上提出名目略有不同,但殊途同歸的「下鄉」計劃。
例如,廣東省共青團委發起「三鄉行動」計劃,要在2025年底前,號召30萬名青年到農村工作。
中央也持續透過「三支一扶」計劃,引導大學生在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扶貧、支農、支醫和支教工作。
官方這番鼓勵年輕人「自找苦吃」的操作,難免令外界聯想到近6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不少評論質疑,這是否是把城市失業青年疏導至農村的政策開端。
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知青而言,他們原本寄望通過教育逃避藍領工作,並提高社會地位,但這樣的願望如今看來越來越渺茫。
成長於中國經濟崛起時代的他們,難免感覺自己與中國的經濟繁榮愈來愈疏離。
官方鼓吹「自找苦吃」,或許也有給這些新一代知青一種心理建設的意味:
好日子不再,吃苦的日子將至,別想著挑最舒服的工作,只有吃苦未來才有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親政府的輿論試圖強調如今的「自找苦吃」,和當年的「上山下鄉運動」有別。官媒提及習近平當年下鄉經驗時,也幾乎沒有著墨那是毛澤東文革時代下的產物。
一些分析認為,官方宣傳似乎想以習近平的經歷,帶出只要下鄉找苦吃,鍛鍊意志,從此就能鵬程萬里的信息。
但實情是,當年的文革導致許多人失去受教權,給了一整代知識青年終生難以拭去的傷痕,像習近平這樣能熬過苦難,還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並非通例。
如今,中國當局鼓勵年輕人「自找苦吃」,但在華麗辭藻包裝下,論述卻相對空泛,沒人知道吃苦或下鄉後究竟能換來什麼,社會的向上流動是否會在那之後實現?
若無法保證吃苦後終會苦盡甘來,那這樣的政治宣傳,恐無助於中國失業青年擺脫前途茫茫,又無路可退的循環。
2022年抗議北京當局清零政策的「白紙運動」,揭示了中國城市中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能給中國共產黨體制帶來不小衝擊。
此時此刻,無法化解年輕人在失業潮下積累的怒氣,還要他們「自找苦吃」,說不定會弄巧成拙。